“菜篮子”,往大说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工程,往小说就是老百姓餐桌上每日必备的生计口活。
春节刚过,呼市的高价菜又让市民皱起眉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针对“菜篮子”工程几番热议,政府也要在今年加大投入,彻底解决菜价高的问题。
新的一年,“菜篮子”工程走向如何,呼市市长秦义说:“对蔬菜保护地建设,市政府不仅在资金上要予以扶持,而且在科技服务和流通体系建设方面也要给予大力支持,通过集中连片建设,实现服务全覆盖。”
菜地少,菜价高
春节过后,居住在金桥开发区的小狄在附近的蔬菜店购买了5根黄瓜,过秤后看价钱大吃一惊:五根黄瓜19元。
小狄平时爱看新闻,也常常关注政府的工作动向。他知道市政府每年都在投入、补贴“菜篮子”工程,兴建蔬菜大棚,可是这么多年,本地蔬菜供应还靠外运,在小狄的餐桌上几乎没有变化,反而吃的菜越发昂贵。
呼市“两会”相继落幕,参会的委员、代表呼吁重视蔬菜大棚建设,以保障市民吃上便宜、放心的蔬菜。委员们经过仔细走访、调研,对目前呼市蔬菜大棚建设和蔬菜市场进行了深刻剖析。
民革呼和浩特市委员会的发言《关于我市蔬菜大棚建设与发展的建议》中提到,呼市菜地保护田面积在十余年间呈现“高低高”曲线发展脉络。2001年前建的1.05万亩温室大棚及中棚,在2005年被拆毁占用了0.42万亩,地产菜的供应量不足30%。2006年以后,保护地面积快速增长。2010年以来,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不少蔬菜大棚又被拆毁。2009年蔬菜保护地面积为2.72万亩,2010年为2.2万亩,一年间减少了0.52万亩。
呼市政协委员、呼市绿化办副主任马荣华说,呼市本地菜产量少,目前蔬菜多由山东、天津等地供应,由于这一路上所有的运费,还有菜贩、批发市场、便民市场等环节的层层“盘剥”,蔬菜的价格只会水涨船高。
大棚多,使用少
“大棚的价值并未被完全发挥出来,存在着大棚闲置或当大田用的现象。”委员们一再说明,现今呼市的蔬菜大棚没有合理利用。马荣华直言,一些地方的蔬菜基地充斥着初建的铁架子,破败不堪。而有些大棚建成后,多存在质量不合格、配套不完善等因素,致使大棚不能投入使用。
民革呼和浩特市委员会的发言直言不讳:部分温室暖棚因质量不过关而被闲置。前两年为了套取政府补贴资金,部分大棚在建设过程中或因技术原因或在材料上偷工减料,建起的温室暖棚因不能适应冬季的寒冷而被闲置。
据统计,呼市地区现有0.72万亩厚墙体温室,其中只有0.5万亩能在冬季生产蔬菜,其余的因设施不完善而不具备生产条件。
据介绍,呼市发展保护地有十余年的历史,但屡屡出现建起的蔬菜大棚因城市扩张而被拆毁的现象。目前城区仍在继续扩大,近郊原有的蔬菜大棚仍面临被拆的命运。
目前呼市蔬菜的流通链是菜农菜贩批发市场便民市场市民。由于从蔬菜生产到销售的链条不健全,再加外地蔬菜运费成本的增加,菜贩子压低收购价、提高批发价,形成菜农和市民两头受损的现象,而获利的自然是中间环节。
提建议,保“菜篮”
“吃菜问题,那是民生大事,老百姓每天要吃菜,怎么解决好这个问题?”马荣华时刻关注着呼市蔬菜的价格走向和蔬菜供应的问题。
他说,蔬菜大棚的建设和“菜篮子”工程的建设政府历来重视,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成效甚微。“这是因为中间环节缺乏监管,或者说监管不力”。
民革呼和浩特市委员会也提出建议表示,呼市蔬菜大棚发展应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引导扶持相对集中连片的生产村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其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通过菜农与超市、菜农与蔬菜批发市场对接等形式,减少中间环节,稳定蔬菜价格,增加菜农收入。
民进呼和浩特委员会的委员认为,应搞好各区域内的规划布局,调整结构,实行一乡一区,一村一品,集中成片,实现区域化、规模化布局。
六个亿,三万亩
六个亿,是指今年呼市要在积极落实好国家强农惠农各项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向上争取和增加市、县两级财政投入,筹集6亿元以上资金,集中办好奶牛规模化养殖、加大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力度、扩大蔬菜保护地面积和发展休闲观光农牧业三件大事。
三万亩,是指今年内按照用地集中连片、建设标准统一的原则,提高补贴标准,新建3万亩以上蔬菜保护地。通过组织引导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市场流通体系等配套措施,有效解决农民不会种、不习惯种的问题,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参与蔬菜基地建设。
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及的。这则报告令马荣华“振奋”。马荣华说:“这在之前是没有这么大投入的,那么这多钱要办三件大事,这个蔬菜问题还能解决不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