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的生产环境可以人工控制,现代化技术和装备可以应用到生产全过程,现在,陕西省越来越多的设施农业正摆脱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发展成为城乡的“菜篮子”,农民增收的“钱袋子”,“小产业”实现了“大效益”。
曾经在西安打工的三原农民崔家民,2010年回村里建起了日光温室大棚,头一年就收回了五万元的建设成本,春节刚过,老崔又忙活开了。
三原县大吉村蔬菜种植户崔家民:现在又投资1万多,你看看就是这些,今年再卖个毛5万,看它不等于收入4万。
老崔告诉记者,这都得益于农业科技的运用,他通过专家指导,使用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充分控制了棚内温度;水肥一体化技术,不但增加灌溉水的利用率和肥效,而且还改善了大棚内的小气候环境,产量也增加了。老崔说,现在他们村的大棚种植都是统一育苗、统一定植、统一作务、统一病虫害防治,完全达到生产标准化。
由于充分发挥设施机能,以反季节、延时、标准化生产来提高菜品质量,他们的蔬菜现在已经卖到了西安、咸阳等周边城市。去年,三原县全县蔬菜总面积已达到24万亩,其中设施蔬菜占到了六成以上。
通过引入科技手段,科学控制设施生产环境,实现全天候的无缝生产,我省实施的“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已经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2011年,全省完成设施建设面积25.97万亩,其中日光温室5.21万亩,大棚20.76万亩,全省共建成专业化育苗点216个,设施蔬菜的单产和品质明显提高,并实现了节水聚能、节本增效、增产增收的效果。
陕西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办主任巨海林:今年,咱们全省蔬菜面积将达到692万亩,产量达到1425万吨,产值将达到300亿元,咱们设施面积要达到215万亩,产量达到680万吨,产值达到170亿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院长邹志荣:我觉得下一步应该是提高设施的档次,它的结构要加强,这样呢就能有效的防御雨雪灾害和严冬,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增加效益。
未来五年,陕西省将实施板块推进战略,打造设施蔬菜供给区、自给区、特色区三大主产区,提升产业聚集度,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设施面积达到4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