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种植蔬菜大棚的农民越来越多,但有人成功了,有人却知难而退。突破技术、资金的壁垒,让蔬菜大棚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带动百姓致富,莱阳市穴坊镇富南庄村的蔬菜大棚种植能手孙伟杰念活了一本“黄瓜经”。
眼下虽然春寒料峭,但来来往往的菜农和小贩,让这个恬静的小村子每天都十分热闹。在村前一片白茫茫的大棚中,有5个“年轻”的大棚比其他的高出一大截,个头也大了许多,这些便是孙伟杰的大棚。
“以前的老式大棚,两天才能收获100多斤黄瓜。现在这几个新式大棚,一天就能摘200多斤。”孙伟杰一脸高兴,“今年黄瓜行情很好,春节期间能卖到10元一斤,一根黄瓜就能卖到2元钱。”对于这几个新建的蔬菜大棚,孙伟杰很是得意。而谈到当初建这几个大棚的初衷,孙伟杰的表情变得有些复杂。
孙伟杰从2000年开始种植大棚黄瓜,到现在已经有12个年头了。“以前的老式大棚,采光少,保暖效果不佳,黄瓜产量也低。”为了提高黄瓜的品质和产量,他用过秸秆发酵、给蔬菜喝“中草药”等办法,“有一定效果,一年下来也有三四万元的收入。但除去我们两个人的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材料投入成本,基本上是在白忙活。”孙伟杰给自己算了这样一笔账,头脑灵活的他显然不满足于“白忙活”。
为了寻找新的出路,孙伟杰找到了同村种植果园的于广军,商量建设新式黄瓜大棚来提高经济收入。去年6月份,孙伟杰和于广军到寿光“取经”,在掌握了这种无立柱、全钢架结构的新式大棚建设技巧后,便回来贷款准备大干一番。
“正好村里鼓励支持发展蔬菜大棚,有优惠政策,还配齐了水电设施。”孙伟杰形象地把这比做助推他们成功的 “东风”。不到4个月的时间,孙伟杰和于广军投资80余万元的5个无立柱新式大棚建成了。“这种新式大棚的墙体填充了土,顶部采光量大,升温快,保温效果好。”对于这些优点,孙伟杰在实际种植中很快得到了验证。“现在棚内白天温度达30℃多度,晚上也在13℃左右,产量比过去成倍增长。”
思路一宽天地广,孙伟杰饶有滋味地当起了老板。“现在两个人根本忙活不过来。我算了算经济账,雇人干也很合适,还能让村里闲着的妇女打点零工赚点钱 。”如今,孙伟杰的大棚每个年收入10万元左右。富裕起来之后,他没有忘记村里的老百姓。在他的大棚里有6个打工的,她们都是村里闲着的妇女,每天收入在50元左右。
“现在黄瓜不愁销路,我们就一心钻研技术,提高黄瓜品质。”孙伟杰下一步准备申请无公害产品标识,提高黄瓜的“身价”。
自信的孙伟杰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今年我和于广军还准备再上5个大棚,带动村里更多的老百姓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