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改革开放,天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束缚农民的农业生产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广大津郊农民过上了扬眉吐气的小康生活,昔日世代农民那种辛苦劳作的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经常到农村去的读者会发现,现在的乡村田地里很少见到二三十年前那种一群群农民集体劳作的身影了,广阔的田野间给人留下的是一种恬静、安逸的景象。偶尔看到几位劳动的农民也是一副悠然自得、十分享受的样子。
在国内一些农业大省的偏远乡村,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青年人才短缺、农村留守儿童增加,区域综合经济不发达,农业技术水平较低,先进农业生产方式和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普及率较低,人们过着传统、落后的农耕生活。当地,从事农业的劳力主要是妇女和老人,农业仍然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种地还是很苦很累的活计。
然而,天津农村则是另一番景象。虽然人多地少,但是,农村改革开放进步较快,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依靠大城市的工业、科技等优势,农民纷纷转移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尤其近年来,天津实施农村居住社区、农业产业园区和示范工业园区的“三区”联动发展战略,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人口过剩、区域经济发展较慢等问题。
“三区”联动发展战略不仅让广大农民找到更多的致富增收之路,而且让农民工作生活集中在一个地方,实现了离土不离乡的愿望,避免出现其他省市农民大量外迁,形成大批留守妇女和儿童的农村壮劳力“空心化”状态。
在津郊各家农户仅有少量的承包责任田,不必留有专门的壮劳力来耕种,用农民的话说,家里人在企业做工之余,抽时间“插花”就把地里活干了。从收入方面来说,多数农户主要来自务工或经商等产业,种地收入则微不足道。人们不再把眼光死死盯在几亩农田上了。
天津农民不仅可以在家门口就近务工、上学,实现了脱贫致富的小康梦想,还摆脱了承包农田种植的繁重劳动负担。这主要得益于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的结果。
来自市农机主管部门的信息显示,全市各涉农区县积极落实国家补贴政策,调动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日益高涨,大中型拖拉机发展到1.5万台,玉米收获机、水稻插秧机和水稻收割机发展迅猛,引进示范推广了保护性耕作等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实施面积达百万亩。
截至目前,天津农业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已达到78%,仅次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农垦集团,位列全国前三位。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收割过去是农业生产中最苦最累的活儿。如今,天津农村小麦从种到收,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小麦机收率高达98%以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2011年,天津“三夏”期间,往年那种千军万马大战“三夏”的宏伟场面没有了,在麦浪翻滚的辽阔麦田里,只见一台台大型收割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各主产麦区县共投入联合收割机4425台,仅用10天时间,全市 170万亩小麦机收任务就全部完成。
如今,人们在津郊经常看到这样独特的风景:农民下地干活不再是扛锄步行,或骑自行车,而是骑摩托车甚至是开小轿车来了。从某种角度说,农业生产这种风吹日晒的辛苦劳动变成了轻松的娱乐项目。据介绍,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导致农村大量役用牛没有用武之地,蓟县实施肉用牛改良技术,使全县5万多头役用牛变成肉用牛。
农业劳动强度的降低,使天津农民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他创业实践或文化休闲活动中,极大地缩小了城乡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