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突破传统小农经济的束缚,成为依靠科技致富的新型农民,在这些农民中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老者,都把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新品种作为从业法宝
近期,一部分专家学者针对当前各地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匮乏、生产水平下降等问题,撰文表示忧虑。就连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在解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时也不无担心地说,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带着疑虑,记者走访了天津市涉农区县乡村和有关农业部门,得出的结果令人心喜释然。在天津,农业不仅没有萎缩,而且得到跨越式发展。人们思考的不是没人种地,而是怎样种好地。在部分富裕乡村,从事农业生产甚至成了人人争抢的香饽饽。
机械化让种地不再是苦差事
伴随着改革开放,天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束缚农民的农业生产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广大津郊农民过上了扬眉吐气的小康生活,昔日世代农民那种辛苦劳作的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经常到农村去的读者会发现,现在的乡村田地里很少见到二三十年前那种一群群农民集体劳作的身影了,广阔的田野间给人留下的是一种恬静、安逸的景象。偶尔看到几位劳动的农民也是一副悠然自得、十分享受的样子。
在国内一些农业大省的偏远乡村,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青年人才短缺、农村留守儿童增加,区域综合经济不发达,农业技术水平较低,先进农业生产方式和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普及率较低,人们过着传统、落后的农耕生活。当地,从事农业的劳力主要是妇女和老人,农业仍然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种地还是很苦很累的活计。
然而,天津农村则是另一番景象。虽然人多地少,但是,农村改革开放进步较快,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依靠大城市的工业、科技等优势,农民纷纷转移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尤其近年来,天津实施农村居住社区、农业产业园区和示范工业园区的“三区”联动发展战略,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人口过剩、区域经济发展较慢等问题。
“三区”联动发展战略不仅让广大农民找到更多的致富增收之路,而且让农民工作生活集中在一个地方,实现了离土不离乡的愿望,避免出现其他省市农民大量外迁,形成大批留守妇女和儿童的农村壮劳力“空心化”状态。
在津郊各家农户仅有少量的承包责任田,不必留有专门的壮劳力来耕种,用农民的话说,家里人在企业做工之余,抽时间“插花”就把地里活干了。从收入方面来说,多数农户主要来自务工或经商等产业,种地收入则微不足道。人们不再把眼光死死盯在几亩农田上了。
天津农民不仅可以在家门口就近务工、上学,实现了脱贫致富的小康梦想,还摆脱了承包农田种植的繁重劳动负担。这主要得益于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的结果。
来自市农机主管部门的信息显示,全市各涉农区县积极落实国家补贴政策,调动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日益高涨,大中型拖拉机发展到1.5万台,玉米收获机、水稻插秧机和水稻收割机发展迅猛,引进示范推广了保护性耕作等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实施面积达百万亩。
截至目前,天津农业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已达到78%,仅次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农垦集团,位列全国前三位。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收割过去是农业生产中最苦最累的活儿。如今,天津农村小麦从种到收,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小麦机收率高达98%以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2011年,天津“三夏”期间,往年那种千军万马大战“三夏”的宏伟场面没有了,在麦浪翻滚的辽阔麦田里,只见一台台大型收割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各主产麦区县共投入联合收割机4425台,仅用10天时间,全市170万亩小麦机收任务就全部完成。
如今,人们在津郊经常看到这样独特的风景:农民下地干活不再是扛锄步行,或骑自行车,而是骑摩托车甚至是开小轿车来了。从某种角度说,农业生产这种风吹日晒的辛苦劳动变成了轻松的娱乐项目。据介绍,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导致农村大量役用牛没有用武之地,蓟县实施肉用牛改良技术,使全县5万多头役用牛变成肉用牛。
农业劳动强度的降低,使天津农民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他创业实践或文化休闲活动中,极大地缩小了城乡差距。
靠科技种地也能种出摇钱树
天津的种植业早已不是小农经济时代的落后模式了,呈现出以设施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生产崭新格局。
近年来,天津涉农区县为扶持广大农民致富增收,依靠科技支撑,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以此提高农业的产量、质量和附加值。结合大都市“菜篮子”供给特点,天津积极开展种植结构调整,在保证粮食作物合理耕地面积的基础上,扩大效益较高的蔬菜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同时,推广设施化生产又是天津根据区域优势,探索发展现代农业的一条成功之路。
在农村人均耕地只有1.5亩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全市设施农业发展目标,批准实施“4412”工程,即从2008年启动,用4年时间建设40万亩高标准的设施农业,发展12个具有相当规模和辐射带动作用的设施园区。为调动农民参与设施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制定了鼓励和扶持发展设施农业的财政补贴政策。各区县、各部门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年年都高标准顺利完成10万亩设施农业的建设任务。
从普通塑料大棚到现代日光温室,一排排农业设施在津郊田野蓬勃兴起。依托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设施农业彻底改变了传统种植业生产模式,打破了室外大自然的生产限制,实现一年四季不受天气影响的全程生产。大量新、奇、特的国内外蔬菜新品种被引进天津种植成功,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需要。
据市设施农业办公室介绍,目前,天津设施农业面积累计已达到55万亩,年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占蔬菜总产值的85%以上,直接带动40多万农民增收。与以往种大田或露地蔬菜相比,农民平均每亩增收达到1.25万元以上,是过去收益的5倍至10倍,甚至更高,涌现出了一批亩效益超5万元的蔬菜、7万元的食用菌和超20万元的花卉种植基地。
在西青大寺镇等蔬菜基地,许多农民种菜获得的收益甚至超过进厂务工农民的效益。设施农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已成为当前全市农业最大的经济增长点。有科技作为后盾,不仅蔬菜种植能致富,粮食生产同样可以发财。
宁河县岳龙镇小良村有位普通农民叫安振中,现年63岁。他是个种田能手,多年来,这位朴实的农民大胆创业,通过流转土地先后承包2800亩种植水稻。现有各种农田作业车、农机具等20台套。
他在品种上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水稻新品种“10优18”,优质专用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在技术上采用“水稻盘育摆插综合高产栽培技术”,致使穗多穗大,产量高。他还全面推广平衡施肥技术,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家有针对性地制定施肥配方,使肥料利用率大大提高。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他还引进了天津作物所“三系杂交粳稻一稳三高制种生产技术”,每亩增加近40%的经济效益。
2011年,安振中种植的2800亩水稻平均亩产650公斤,高出当地水稻平均单产25公斤,生产优质水稻1820吨,家庭全部依靠种粮所得,年收入高达168万元,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的称号。
可见,农业已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来源,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巩固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勤创新
种植业发展活力四射
天津农业在与时俱进,人们的务农认识在改变。现代农业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耕作,也不是满足温饱的生产方式,而是一种重要的商品生产和经济产业。从事农业生产不再是低人一等的工作。日新月异的天津现代农业已成为壮大农村经济,支撑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根基。
走访津郊不难发现,在现代农业领域,由于科技创新,农产品的种植方式早已发生根本转变。
记者在东淀农业示范园区的设施农业温室内看到,这里农作物大量采用无土栽培。绿油油的蔬菜在架子上整齐地生长着,每棵蔬菜都种植在一个有机液罐中,靠配制好的有机液,脱离土壤生存。工厂化生产的蔬菜,摆脱了环境污染和天气制约,有利于把握农药残留和生长周期,出产的蔬菜都是无公害的安全食品,满足了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这种新颖的农业生产方式在津郊越来越多地被推广采用,将逐渐成为未来农业的主流。现代农业不仅仅向消费者提供食品,还与旅游、观光挂钩,以适应城市人群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
目前,全市上百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或基地开展了旅游观光项目。每到节假日,城里人就驾车来到津郊农村体验农耕生活,了解农业知识,享受绿色生态环境。在当地农民的手把手教授下,城里人或下地锄草,或采摘蔬菜,当一日快乐农民。甚至有的城市白领们还向当地农民承包一小块地,为自家打造一个微型菜园。
还是那片土地,还是那些农民,但是种出的农作物有的成了专供观赏的商品,如红色小南瓜,市民放在家里当摆设,十天半月也不坏。还有盆栽的西红柿、辣椒、灵芝、紫叶花菜等,都成了与鲜花争艳的城市家居新宠。这种以旅游观光为主的新兴休闲农业,所创造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远比单纯种粮食要高得多。
当设施农业成为天津种植业主要生产方式,土地不仅实现一年四季可反季节生产,引进世界各种新奇蔬菜,丰富市民的“菜篮子”,而且充分展示现代农业的诱人魅力,通过丰富多彩的农业科技生产形式,吸引有抱负的城乡居民加入到现代农业领域,从中找到实现个人理想的价值和兴趣。
至今,本市一线农业生产的主力还是年轻人。记者在北辰、西青、宝坻、宁河等区县的大型食用菌基地看到,工人大多是当地有文化的年轻一代农民。这些农家出身的工人穿着洁白的工作服,戴着帽子、口罩,穿梭于恒温、无菌的自动化车间,在一层层种满蘑菇的架子间忙碌着,个个得心应手。
在津郊富裕乡村,许多当地村民不愿农转非。有的农家子弟大学毕业后,户口不转,还回到村里,他们在农村能找到许多用武之地,即使务农也是从事技术水平较高的现代农业。这部分年轻人务农不仅经济效益高,而且每年还能得到村集体分红,与一般城市大学生生活境遇相比要好得多。
今天的天津农村,农业生产从某种角度讲成为一种颇为时尚的职业,种地已不再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的事了,城里人也可下乡承租土地种田。近年来,陆续有不少大学生、研究生、下岗工人等到农业领域发挥自己特长,一展身手。他们成为新兴职业农民。
谈到天津农业今后的发展前景,市委农工委书记、市农委主任张国庆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天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科技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但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在粮食产量“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的基础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天津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科技进步已成为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