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发展的规模化养殖、收购农产品的大型加工企业、守着农田当起产业工人的新型农民……近年来,辽宁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做大经济总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不断发展壮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使这个传统的工业大省实现了“强体固本”。
2011年,辽宁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834个,产值达到7301亿元。如今的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全省第二大支柱产业,开创了企业得效益、农民得实惠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补短板”战略让劣势变优势
铁岭的榛子、西丰的鹿业、盘锦的河蟹、开原的彩色苗木、建昌和绥中的核桃……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辽宁,不仅装备制造、冶金和石化三大支柱产业闻名全国,丰富的农业资源也是上天厚赐予辽宁的宝贵财富。
然而,就在几年前,这些“细软”还深藏在林地间、地头里,县域经济还是辽宁拿不上台面的“短板”。
面对“短板”,2006年,辽宁省提出以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包括实行财政鼓励支持政策、扩大县(市)经济管理权限、实施税费优惠政策等10项措施,加大力度培育“一县一业”主导产业。
“补短板”战略的实施,给县域经济注入了活力,一时间省内各个县区开始想方法、找资源、选优势,不仅培育出了陶瓷、起重机制造等几十个各具特色的县域工业产业集群,更让一些农业企业迅速崛起。
如今,农业大县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大批优势农业产业被培育成“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铁岭县的榛农户均收入突破5万元,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榛子产业第一县。宽甸满族自治县被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命名为中国东北林蛙养殖之乡。盘山县河蟹养殖规模达80万亩,位居全国县级之首。
此外,农业产业的集聚,也让辽宁的农业大县成功吸引、培育了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以饲料加工业为主的辽宁禾丰牧业集团、以乳制品加工为主的沈阳辉山乳业公司、以家具加工为主的辽宁华丰公司等。目前,辽宁农业大县的经济发展已经驶入了快车道,不但不再是拖累全省经济发展的包袱,还成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农产品加工企业更是这一引擎的动力。
“三年倍增”让压力变动力
就在实施“补短板”战略不久,辽宁又在2008年启动了“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把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作为工作重点,确定到2010年县域经济的主要经济目标翻番。面对压力,辽宁的农业大县又开始依托农业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力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翻身仗。
全国着名的产粮大县昌图县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提前完成了第一轮“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就在几年前,昌图县还是一个发展滞后的财政小县,县里还因为没有像样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而发愁、为传统农耕模式如何转型而犯难,“三年倍增”对昌图而言可谓压力巨大。
为了破除发展瓶颈,昌图县按照“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发展模式,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如今,昌图县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涉农企业有1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有72家。全县年加工粮食能力125万吨,产值20亿元。
面对压力迅速崛起的不仅仅有昌图县,在辽宁一批高密度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正在迅速发展,如大连庄河农产品加工区、海城纺织工业园、本溪中药加工园、铁岭开原农产品加工区等等。
如今,辽宁省已经启动了第二个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全省44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要确保增长25%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确保增长35%以上重点扶持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05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2300亿元。
政策扶助继续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
近年来,辽宁省把农产品加工业确定为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力度扶持重大农产品加工项目。
为了让农产品加工企业开拓市场,辽宁省积极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国家、省、市层面的博览、展销、交易活动,拓展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视野,推销了产品,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为解决农业企业资金短缺、贷款难问题,仅2011年辽宁就开展了3次银企对接活动,对接项目322个,其中流动资金需求贷款项目170个、固定需求贷款项目152个。
“十二五”期间,辽宁将继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培育产业集群和超百亿元的大型加工企业提升行业集中度继续开展行业整合和对接活动,规范和拓展行业发展积极帮助和扶持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融资,为企业做大做强创造条件。同时,辽宁省还将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
据了解,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规划预期目标是:到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5000亿元,比2010年增长2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