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两会,农业、农村和农民都是最受关注的话题。温家宝总理在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深化农村改革,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保险。农业保险再次引起热议,几位人大代表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眼里的农业保险。
险种覆盖面不宽
“农险的覆盖面还是太窄。”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亳州市委书记方春明说,“目前粮食有保险,但是经济作物很少有;奶牛、能繁母猪有保险,但肉牛、育肥猪、羊和鸡就没有保险。”方春明希望政府能够对农业保险更加重视,让农险全面覆盖种植和养殖业,让农户有更大抗风险能力,获得更大收益。
“目前农业保险封顶赔付,不足以保障农民再生产能力。”来自吉林的全国人大代表郝富霞认为,农业保险在“政策性”与“商业性”的纠结中发展艰难,巨灾风险防范机制至今没有真正建立。
全国人大代表刘瑞莲是安徽砀山县葛集镇白蜡园村的一名普通农民,家里承包了10亩土地,其中5亩种植银杏树,还有5亩种大棚油桃。 “设施栽培农业投入高、效益好,但风险也很高,一旦出现灾害天气,果农就会遭受很大的损失。”刘瑞莲说。她向记者介绍,包括买棚骨、塑料纸、保温被和压膜线等在内,种一亩大棚油桃的投入可达1.5万元之高。首年的设施投入可维持3―5年使用。收成好的时候,一亩油桃最高能收入将近2万元。
白蜡园村目前有1700户农户,整个村种植大棚油桃面积已达5000亩。遇到刮大风、下大雨、下大雪和药害时,农民损失严重。2011年砀山县将设施栽培纳入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试点面积2.1万亩,每亩保费50元,其中农民自己出30%,政府补贴70%,遭受损失后每亩最高赔付1000元。
承保、理赔不便利
刘瑞莲告诉记者,曾有商业保险公司找过村民,提供相关的商业保险。一亩地农民交保费700元,最高可获1.5万元赔偿。“保险公司是企业操作,没有政府参与我们不敢投保,怕受损时得不到足够的赔偿。而且保费很高,农民负担不起。”刘瑞莲说。
除了对商业机构缺乏信任外,在基层当了近30年基层干部的全国人大代表余的娜告诉记者,一般粮食到8月底就开始收割了,但是保险公司六七月才上门收保费。“眼瞅着今年就要大丰收了,我们还交保费干嘛?农民是真正的弱势群体,保险公司应该补偿农民损失,而不是增加农民负担。” 余的娜说。
对此,方春明也提出保险公司在承保时要简化流程。土地流转后,大的合作社里有数百家农户。如果签单时一家一家去找,肯定耽误了承保时间。他建议保险公司可以合作社为单位来签合同。
在理赔方面,由于保险公司的网点不健全、人手少,核赔起来效率不高,农民对此也有微词。
加快农业保险立法
尽管有种种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农业保险的作用和功能显而易见,农民从中尝到了实在的甜头。仅2011年,全国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173.82亿元,参保农户达1.69亿户次,为全国22.38亿亩粮油作物和林木提供了5824.22亿元的风险保障,为7.31亿头(只)畜禽水产养殖物提供699.02亿元的风险保障,2143万户次农民得到了76.62亿元的保险补偿。
“是时候为农业保险立法了。”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保监局局长任建国对记者说。我们至今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从2007年开始酝酿的农业保险条例也还没出台。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农业保险在政府职责、经办主体、组织形式、资金运作、保险费率厘定等方面的制度安排不明确,甚至有的地区开办农业保险存在较强的随意性。
任建国呼吁尽快出台《农业保险条例》,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进一步颁布《农业保险法》,以法律形式明确农业保险在国家农业保护支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农业保险的经营主体、参与主体、受益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政府在开展农业保险中应承担的责任,避免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随意性,或因财政困难而忽视对农业保险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