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麦苗开始返青之际,江淮大地春耕备耕生产如火如荼。安徽桐城市种粮大户姜斌正在农机具库房里指挥着农业机械改装,在一阵阵敲打声和电焊声中,简单改装后的各式农机顺利下线。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姜斌从2008年开始承包土地种植水稻和小麦,目前承包面积达到3.2万亩。“对种粮大户来说,每亩地的纯利润中,农业科技贡献率至少占一半以上,主要包括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等。”姜斌说。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机械化的支撑。姜斌告诉记者,从外地买来的播种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往往有些地方不太符合当地地形地貌和农业生产需求。“若到厂里专门订制成本太高,为此,我们只能因地制宜对农机进行改装。”姜斌说,他的160余台农机大都被简单改装过,现在使用起来方便、快捷,机械化率达到95%。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种粮大户的示范效应日益凸显。姜斌去年开辟100亩的袁隆平杂交水稻新品种示范试验田,亩产达到800公斤以上。在此基础上,今年他准备将示范规模扩大至5000亩,预计可辐射带动周边1.7万余农户。
种粮大户也促进了农业集成新技术的推广。姜斌说,这几年他积极示范应用水稻轻简高产栽培技术,减轻了劳动强度,解决了农村劳动紧张、季节矛盾突出等问题,仅此一项每亩地可节约生产和用工成本100元-200元。
“科技推广对农业增产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桐城市农委主任谢益雄说,近年来,种粮大户已成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抓手,在他们的示范推广下,农技推广周期已从过去的3-5年缩短到1-2年。
4年的种粮大户经历,使姜斌深刻体会到农业科技的重要性。为实现规模化种植,姜斌这几年先后投入近4000万元进行土地整治和农机具改造。“刨去生产成本和前期投入,每亩地的纯利润仅200多元。如果不在农业科技上挖潜增效,种粮收益将更低。可以说,提高科技含量,种粮才有前途!
谈及目前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姜斌首先提到的是融资贵。他现在除粮食种植外,还负责农资销售和农产品(行情,资讯)加工等,年融资额达3000万元。由于没有抵押物,需要担保公司担保,年利率逾10%,每年利息支出达300多万元。
农技人员少,也制约了种粮大户的发展。姜斌说,目前县里下派了2名农技干部到基地工作,“他们长期住在我这里,平均每个人负责1万多亩地的技术服务,由于农技推广名目多、内容更新快,他们有时显得力不从心。”
姜斌希望国家出台政策切实降低融资成本,并鼓励更多农技人员走入基层,进一步提高种粮的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