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这些年国家对种粮农民的补贴越来越多,去年底我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上面还奖励了一台价值30万元的东方红拖拉机。”听说记者前来采访,王崇杰先通报了这样一个喜讯。
51岁的王崇杰是河南省范县杨集乡王马桥村农民。2008年,他牵头成立了范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年流转土地1000亩,随后逐渐扩大规模,目前合作社入股农民960户,种地面积2万亩。2011年,合作社小麦产量8800吨,水稻产量9200吨。
“种粮直补、农机补贴、农资补贴、良种补贴……从中央到地方,最后到我这儿,平均一亩地享受的补贴能达到150多元,对于种粮大户来说,这笔钱很可观。”王崇杰掐着指头向记者算账,“比如农机补贴,买1000元的拖拉机可以享受300元的补贴,截至目前,我们合作社享受的农机补贴有六七十万元了。”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举措。王崇杰把这些政策归纳为“软硬兼施”。“硬件方面,就是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修路打井改善灌溉条件,现在我们的几千亩水稻全部实现黄河水自流灌溉;软件方面,出台了农业保险政策,每亩地15元保费,农民拿3元,剩下是政府补贴,一旦遭受灾害,每亩补偿263元,这就相当于给种粮大户吃了定心丸。”
王崇杰接受采访的同时,在他的承包地里,两台大型农机正在进行土地深翻、平整作业。“这5000亩地准备种植春稻,近期就得把地整出来,剩下的1.5万亩种的都是小麦,眼下是返青季节,正在开展‘一喷三防’,防治病虫害。”
在王崇杰看来,今年的小麦苗情是近年来最好的,“没有干旱,没有冻害,也没有病虫害,可以说是风调雨顺。”如果后期管理到位,没有突发灾害天气的话,将是一个丰收年。
乐观归乐观,这位种了多年庄稼的“老把式”还是不敢大意。早在春耕备播的时候,合作社就采购了大量的农资:尿素500吨、二胺600吨、各种复合肥1500余吨、农膜200吨……
说起未来的打算,王崇杰表示,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今后将在保证产量的情况下,逐渐提高质量,生产出更加优质的水稻和小麦,真正实现产量质量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