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尚书旗教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2-05-03   来源:人民日报   

  黑龙江的农业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用占全国1/10的耕地,生产出全国1/7的商品粮,养活全国1/6的人口”----了解黑龙江历史的人都说,这话有根有据,一如黑土地那样厚重、诚实。

  “2011年粮食总产量、增长幅度、商品量和调出量均居全国第一”----了解黑龙江现状的人都说,这话说得真实、豪迈,一如龙江汉子那样耿直、豪放。

  “这些都还只是表层次的”,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说,大水利,夯实了农业生产的基础;大机械,挺起了现代农业的脊梁;大科技,提升的不仅仅是粮食总量;大合作,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的崭新跨越。--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历届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上艰辛探索,为国家粮食安全、为探索共和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做出了努力。

  黑龙江----曾经的“北大荒”,正在祖国的东北大地崛起;共和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希望之光,正在谷涛麦浪中升腾。

  “大水利”、“大机械”, 夯实农业生产的基础,挺起现代农业的脊梁

  民以食为天。

  一部中华古国文明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与旱灾、洪涝等各种自然灾害的抗争史。如何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始终困扰着中国历朝历代的执政者。

  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政府的神圣使命和庄严承诺。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的黑龙江更是重任在肩。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确保粮食高产稳产的基础。黑龙江水资源丰富,但多年来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滞后,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1亿亩中低产田需要改造,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制约了黑龙江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步伐。

  一定要打好水资源保护利用和水利工程建设这场硬仗!2009年,财政部、水利部在全国启动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乘着中央1号文件的东风,黑龙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水利战”打响了。

  缺资金,省长王宪魁、常务副省长刘国中等领导亲自协调、调度。黑龙江省水利厅厅长陆兵介绍说,3年来,黑龙江累计投资350多亿元,开工建设西部松嫩平原地区林甸、富裕牧场、富南、富西和兴旺等5个灌区工程建设和东部三江平原地区沿乌苏里江、黑龙江和兴凯湖流域的14个大中型灌区工程,新增蓄水能力8700多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400多万亩。

  黑龙江把节水灌溉作为农业生产的革命性措施来抓,因地制宜地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规模化生产程度高的农垦系统推广大型喷灌;种植作物单一的地块实施卷盘式喷灌;水源条件较好、有联户使用基础的地块实施管道移动式喷灌;西部干旱区玉米种植地块发展膜下滴灌,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提升。

  2008年以来,全省新增、改善灌溉面积236万亩,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0万亩,新建灌溉水源井6520眼,按节水灌溉区亩均增产粮食300斤计算,今年预计能增加4.5亿斤!

  大农机既是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更是挺起了农业现代化的钢铁脊梁。在黑龙江农垦总局,我们真切感受到“大农机”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变化。

  “凯斯9120收获机是世界顶级收获机,20小时可收获大豆1420亩,收获玉米1200亩。目前全球只有11台,我国仅有2台,其中1台就在我们农场。” 鹤山农场党委书记徐志刚说。

  “这些大型农机,让繁重的春种秋收实现了‘只见农机不见人’的理想”,鹤山农场种田大户杨传发说,以前300亩玉米使用人力得收半个月,现在一台200马力的机器只要3小时就收完了。

  “大农机极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解放、释放了农业生产力”,谈起大农机,九三管理局第四管理区鹤跃种植业专业合作社赵路刚非常“专业”:大农机在深翻土地时达40厘米深,土地蓄水能力大大增强,比不深松的地块每公顷可多蓄水400吨左右,相当于建了一个“土壤水库”,粮食亩产均增200?300斤。现在1万多亩地从种到收,算上后勤只需10个人,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农垦九三管理局只是黑龙江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一个缩影。截至去年底,黑龙江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9.8%,居全国之首,已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从传统的锄头、牛马犁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小四轮拖拉机,再到今天的最先进的、全自动的智能化大农机,演绎着共和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艰难历程,挺起了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的脊梁。

  科技不仅仅提升了粮食产能,更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器

  “科技提升的不仅仅是粮食产能,更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器”,在广袤的黑土地上,记者连续奔波了近半个月,对黑龙江农垦总局党委书记隋凤富的这句“口头禅”,有了更进一步认识。

  车行广袤的三江平原,风景格外的好。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党委书记陶喜军自豪地说,开小汽车下地,驾驶飞机洒农药,用手机遥控百里乃至千里之外的大棚,已成为建三江农垦农民的新时尚!

  4月15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位于三江平原腹地的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分公司)智能化水稻育秧超级大棚基地现场。公司副总经理谭景光启动手机互联网、物联网系统,向记者演示如何通过手机屏幕,实时监测公司上百个大棚内的温度、湿度等各种数据。发现大棚温度高了,就可直接在手机上操作打开大棚通风设备;发现大棚湿度不够了,就打开大棚的喷水设备……

  “这只算是‘小儿科’,要不是陪你们,我就坐在办公室甚至是在千里之外的任何地方,通过手机遥控大棚,实现智能化浸种、催芽、育苗等流程”,看出记者的惊讶,谭景光笑着说,他们现在正在进一步研究并完善3G物联网智能大棚控制技术,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全国更多的农民兄弟会一起分享科技给农业带来的丰硕成果。

  在黑龙江垦区,保护性耕作、模式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健身防病、GPS导航、集中浸种催芽、智能化育秧、毯式育苗机插和奶牛性控冻配等技术连续创造着增产奇迹。

  严格坚持统一供种、农机管理、田间作业三个标准化,从秋整地开始,到浸种芽、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再到航化作业、田间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实现了标准化、精准化……北大荒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大农业的提升,开始进入以工厂化、信息化、网络化为标志的农业工业化时代。

  这所有的一切,背后都有科技这一神奇的推手,都有一支强大的队伍: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近20家涉农院校;黑龙江省农科院、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等近70所涉农科研院所;几千家农业科技龙头企业。

  不论农忙还是农闲,只要想寻求科技帮助,就可随手拨打农技“110”热线电话,或连线专家大院,你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截至目前,专家大院覆盖了黑龙江省的64个县(市),并延伸到部分乡镇和村屯。

  “十一五”期间,黑龙江围绕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水稻、大豆、小麦、马铃薯以及杂粮等选育新品种共计254个,引进和创造各类种质资源5914份。

  肇东市五里明镇---通过综合采取一系列先进适用技术,玉米亩产达到了2000斤以上,成为全国闻名的玉米吨粮田示范区。

  甘南县兴十四村---马铃薯种植采用良种良法,最高亩产达到了10285斤。

  ……

  劳动改变生活,科技创造奇迹。“2011年,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到61.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5%,粮食作物标准化率达到90%以上,全省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黑龙江省农委主任王忠林说,“黑龙江农业已步入标准化、精细化、工厂化阶段,科技已成为黑龙江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引擎和助推器。”

  大合作应对大市场,产业化经营起航,生产方式变革推动现代化农业稳步前进

  从分散走向集约,从小生产走向大合作,黑土地正在释放出巨大生产潜力。

  为发挥黑龙江垦区大机械、大科技的农业生产优势,黑龙江省推进农场帮助农村代耕、代种、代收的“场县共建”,4000多万亩农田从中受益。

  黑龙江垦区依托农业机械、农业技术、水利工程等优势,为周边农村代育、代耕、代种、代灌、代管、代收。全省有66个县(市、区)的528个村与垦区105个农场开展了合作共建,基本覆盖了全省所有县(市、区)和农场。

  近年来,八五六农场与虎林镇深入开展了场县共建合作,实现了资源、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农场派技术员对同河村育苗基地进行全程监管,建立了代耕、代播的垦同农业机械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八五六?琳采摘园的成功经验拿出来交流,共建了东升村果蔬采摘园。

  “未来垦区在‘场县共建’中,还将进一步发挥垦区龙头企业拉动优势,力争使全省1/3以上的农户纳入共建产业体系。”隋凤富说,垦区已有74个农场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扶持范围,占垦区农场总数的65%。

  闫家岗农场,将小而全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为现代高效农业结构,实现了单位效益产出率最大化,原来的千元亩效益,提高了近20倍。

  产业是现代化农业的发动机。作为建三江管理局物流枢纽的前进农场,建设了13.5万平方米工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吸引49家稻米、油脂、食品加工企业落户,推动了42家物流项目,粮食贮运销售达200多万吨,形成了626家商贸区域货物集聚效应。

  完达山乳业、北大荒米业、九三粮油等18家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了米、面、油、乳、肉等十大支柱产业。

  据统计,黑龙江垦区3年催生了100多个孵化企业金蛋的围城----垦区工业园区,数千个分散的垦区企业找到了产业集聚的“梧桐树”,飞进了集群发展的“大鸟巢”。垦区食品加工与制造业增加值由2008年的44.3亿元增加到2011年85亿元;工业利润由2008年的5.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6亿元。

  城乡统筹发展,人与自然和谐,“新农村”、“新市镇”呼之欲出

  “这不是在欧洲吧?”

  站在农垦九山管理局七星泡农场星怡小区,记者使劲揉了揉自己的眼睛:48栋住宅布局新颖,色彩典雅,错落有致,充满欧陆风情,其他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七星泡农场党委书记祝伟友介绍说,小区至去年11月末竣工后,已入住710户。3年来农场已转移居民5600多人,农场城镇化率已超过80%。坐在近50平方米的客厅里,农场职工肖业涛自豪地告诉记者,他家这套近220平方米的两层小别墅,只用了他一年代耕代种的收入约35万元就买下来了!

  星怡小区的兴起,只是黑龙江农村变化一个直观的缩影。

  海林农场“典雅张扬”的欧式风格,友谊农场“满族风情”的地域特色,浓江农场“三江花园”的龙江气派,让记者惊叹不已……

  勤劳勇敢的新一代拓荒人再一次以改天换地、造福人民的气魄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2008年?2011年,1648个居民点在北大荒的版图上消失,23.62万户居民从作业站搬进场部。垦区100多个小城镇里,老干部活动室、老工人活动室、音乐教室、书画教室一应俱全,群众健身、运动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一流。“耕作在广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现代化城镇里”的美好愿景正在变成现实。

  3年来,随着垦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兴起,仅商服网点业户就增加10多万户。一批批懂文化、懂经营、懂管理的黑龙江农民,站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潮头。

  3年来,垦区新建改造住宅及配套设施2600万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28平方米,楼房化率、自来水普及率均达98%,集中供热率超过50%,城镇绿化率达到35%。垦区城镇化率80%以上,已接近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星罗棋布的农村新市镇,像雨后春笋般的,悄然屹立:

  这是一盏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着3800多万龙江儿女在探索农业现代化的艰辛历程;

  这是一面面迎风招展的旗,引领着3800多万龙江儿女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上勇敢攀登;

  这是一张张催人奋进的鼓,激励着3800多万龙江儿女,在探索、引领共和国农业现代化征程上奋力前行!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30673-1.html

标签:农机 全国 荣获 五一 劳动 教授 大学 农业 机电 院长 青岛

上一篇:中央财政全力支持春耕和夏粮生产
下一篇:农业部开展“一喷三防”专项督导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