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上午,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黄龙镇黄祠村5组的麦田里机声轰鸣。在农民张国文家的田地里,一台联合收割机正在抢收小麦。60岁的老张开着农用拖拉机,和妻子忙着装运刚刚收割的小麦。
看着籽粒饱满的小麦,张国文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我家种的26亩小麦,长势还可以,秆粗穗大,颗粒饱满。后期小麦收浆时,又下了两场雨,墒情好,按农技服务中心专家千粒重测算,今年比去年高产。”
据襄州区农业局农业技术专家许燕子介绍,襄州区今年小麦最大的特点是,比上年产量高。经测算,今年襄州区小麦增产已成定局,亩产接近900斤。许燕子说,襄州区今年小麦种植总面积140万亩,预计总产13亿斤以上,比去年要增产1亿多斤,将实现小麦生产“九连增”。
金色的麦田里,一台台联合收割机来往穿梭,大路上运粮的车辆堆满了麦袋,农民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连日来,记者驱车至湖北夏粮主产区襄阳、荆州、荆门、随州等地,一幅幅夏粮丰收的画卷映入眼帘。
“全省小麦收割正从南向北逐步展开。只要抢收成功,夏粮夏油九连丰将成定局。”据湖北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副厅长戴贵洲介绍,湖北今年夏粮面积为2017万亩,比去年扩大61万亩。夏粮生产有望再获丰收,预计总产将达到94.2亿斤,增产9.04亿斤。
农业部门分析,种植面积扩大是保证湖北夏粮再获丰收的重要因素。去年以来,湖北省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冬闲田耕作条件,发动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流转土地、规模经营,加大了冬闲田的开发利用。
“对于农民而言,由于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高、用工不多,部分农民也主动调减了油菜面积转而种粮。”戴贵洲介绍说,今年湖北省共开发利用冬闲田100万亩左右,通过改善条件,未来5年,湖北最少还有200万亩冬闲田可变为冬种田。其中,实施“土豆工程”100万亩,可增产粮食3.5亿公斤;实施“北麦南油”工程100万亩,即推进油菜南移,缓解粮油争地矛盾,腾出鄂北粮产区耕地扩种小麦,可增产粮食3亿公斤。
为了减少灾害影响,今年初湖北省启动了“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全省共开工堰塘等小型水利设施建设30.4万余处,其中整治堰塘21万口,整修小型泵站8370处、小水池2.6万个、沟渠5.9万条。过去的臭水塘、碟子堰、淤塞渠,变成了如今的便民塘、生态堰、丰收渠,为今夏粮食增产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襄阳、荆州、荆门等粮食主产区还立足抗灾减灾,加强灾情监测体系建设,完善农田墒情监测网络,大力推广旱作农田节水技术、机械深耕深松技术、沟垄耕作技术、覆盖保墒技术、化学节水技术;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体系;强化抗灾物资储备和抗灾技术培训,减少了灾害的影响。
强化科技服务,为夏粮增产提供了保障。在全国十大夏粮主产区襄阳市,该市大力推广鄂麦18、郑麦9023等小麦良种,种植面积达到70%以上;全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090万亩,增加200万亩,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对全市141个种植3000亩以上小麦的主产粮村推行“一村一个植保机防队”计划,夏粮统防统治率达到60%以上;对全市548个种植100亩以上小麦的种粮大户,全市派驻2000名农业科技人员实行一对一的“保姆式”服务,定期上门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
目前,在湖北“三夏”生产主战场共有近百万台农机正全力投入抢收抢插,力保夏粮丰产丰收。湖北加快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三夏”作业机械的补贴实施进度,充分发挥农机在“三夏”生产中的保障作用;免费发放《跨区作业证》8000余份,开辟“三夏”绿色通道,确保作业机械免费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