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麦收时。与前两年相比,今年,笔者电话联系了石家庄的几个县市,却很难找到由政府职能部门组织的跨区作业出发仪式。“近两年,由政府组织的跨区作业服务队越来越少了。如今,大部分跨区作业服务队都是由专业合作社引领。”省农机局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
我省跨区作业出现了哪些新变化?这些变化对于跨区作业的机手有哪些影响?
适应市场需求,小麦跨区作业服务组织应运而生
谷孟昆是大名县九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组织农机手参加农机合作组织开展跨区作业已有3年时间。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他就加入到跨区作业的队伍,十几年的跨区作业经历,其中的酸甜苦辣他都有所体会。
“九十年代刚开始跨区作业时,单枪匹马,四面出击,经常遇到一些想不到的麻烦事。后来政府开始参与,组织一个县的机手统一出发,大致去一个地方,并在作业路线、交通运输、社会治安、气象服务等方面给予帮助。尽管如此,我们机手遇到一些突发事件还是不知所措,大家都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组织,有了问题也好相互照应。于是,2009年,我们5个人发起成立了大名县九营农机专业合作社。”谷孟昆介绍,合作社成立后,每年夏收前,都通过本地的农机部门和河南、山东相关县市进行协商,签订机收合同,并按照合同把每个村的收割任务明确分派到每一个机手,机手只需按照规定的线路到指定的地点进行机械作业就可以了,合作社还把机手吃住的地方安排好,让跨区作业机手吃得好、睡得好、收入好。
郭振秋是大名县的机手,今年是第一次参加由九营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的跨区作业。“昨天上午,我们合作社组织的30多台小麦联合收割机按既定路线到达河南新野,由于合作社事先已经给我们联系好了作业地点,下午就开始收割了。我一下午就收割了50多亩小麦,亩作业费50-55元,收益还可以。”5月29日,正在河南新野参加跨区作业的郭振秋通过电话告诉笔者,“还是参加合作社好,就连吃住都给我们想到了。我们只管好好干活,其他的事都不用管。”
找到“家”的感觉的不仅仅是郭振秋一个人。据了解,每年夏收季节,我省约有八九千名机手参加跨区作业,如今,他们当中的80%都加入了大大小小的农机合作组织,通过集体的力量在跨区作业中大显身手。
政府职能部门虽不再唱主角,但依然各司其职,为机手提供多角度、多层面的服务
据了解,1996年农业部开始引导实施小麦跨区作业。由于跨区作业在当时属于新生事物,机手们遇到了诸如道路通行不畅、农民强行截机收割、机械维修服务滞后等问题。为了确保跨区作业的顺利实施,农业、公安、交通、石油供应等部门积极行动,分别制定具体措施,为跨区作业保驾护航。
省农机局局长张连才介绍,我省刚开始推行跨区作业时,政府职能部门的确唱了主角。各级农机部门负责和外省的农机局联系,确定跨区作业的路线和行程,并引导帮助组建各地的跨区作业队,制定出统一行动的路线,派出农机维修队到跨区作业地服务。全省各地交警部门与当地农机、交通等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在主要路段增派警力,加强交通指挥、巡逻、疏导,必要时派警车引导。同时,有关部门和公路收费站,在跨区作业期间,在持有联合收割机牌照和《跨区机收作业证》的联合收割机通过普通公路收费站时,免费放行;对上路强行拦截、砸抢机车的车匪路霸,依法惩处。
“当时,如果没有政府职能部门在跨区作业中的主导作用,我省的跨区作业不可能在全国打出品牌。”省农机局办公室主任郭恒介绍,近年来,随着跨区作业区域的相对稳定,许多机手和作业地建立了长期的联系,再加上跨区作业绿色通道的开设、免除跨区作业车辆过路费已常态化,农机维修服务日渐市场化,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也就开始逐步淡化。
“不起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可以不作为。”新乐市农机局负责人马清波告诉笔者,为使今年的跨区作业顺利开展,一进入4月份,该局就组织培训机手1500人次、检修跨区作业机械1500余台,并和农机合作组织的负责人一起赴河南实地考察,准确掌握作业面积、作业价格、作业环境,还在农机集中的豫南、豫中设立了两个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站,安排12名技术人员携带配件为跨区作业机手提供技术服务。
有关专家认为,政府职能和市场调节作用合二为一,是小麦跨区作业的好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