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河北坚决遏制秸秆焚烧
2012-06-14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三夏”跨区机收发展到今天,组织化程度已经颇高。在每年跨区机收的主战场河南,已经从当年“地多机少”、拦机劫机状况频发,发展到目前从省内调动13万台联合收割机,省外引进2万台收割机,农民、机手、政府部门、企业售后各司其职,全省跨区作业协调有序推进的新局面。

  不过,河南省农机部门仍在改进提升管理服务方式。今年,河南省建立农机跨区作业信息网络设施和智能调度管理服务平台(以下简称GPS网络平台)。通过免费为参加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安装GPS定位系统,实现了对“三夏”跨区作业的精细化组织和信息化管理。该平台目前正处于试运行阶段,正式运营后,跨区机收将开启一个崭新的“信息化时代”。

  GPS不只是定位

  在“三夏”跨区机收的发展过程中,农民和机手信息不对称始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出现的情况往往是一个地方机器“扎堆”,机手没活干,而另一个地方却机器紧缺,麦子收不完。随着河南跨区机具投入的不断增加,这种情况又演变为,一旦发布了某地区机具短缺的信息,往往就有大批的收割机“闻风而至”,使一个地区短期内从机具短缺再次变成过剩。

  如何掌握跨区机具的准确位置,科学合理地对机具进行调度和布局?许多农机管理部门从GPS定位系统上看到了曙光。然而,以方便调度管理为出发点,为收割机安装GPS定位装置,并不易被农民所接受,其推广过程也并不十分顺利。河南省今年推出的GPS网络平台,则采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思路。

  “指挥、调度、管理、服务,这是‘三夏’跨区机收期间,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能。跨区机收发展到今天,各方面都已经比较成熟,‘服务’已经超越其他三项,成了政府部门最重要的职能。”河南GPS网络平台的主要发起者、河南省农机局副巡视员李明枝说,“只是通过GPS终端来对机手的信息进行收集和管理,这个功能有些太简单了。我们建立的这个平台,是通过GPS终端、手机和网络平台,建立政府、农民和机手的信息化沟通渠道。最大的特点是落脚点在‘服务’上。这是农机部门在跨区机收服务工作水平上的又一次升级。”

  在河南省农机局跨区作业信息指挥中心,5000台收割机的位置密密麻麻地显示在中心办公室的一块巨型屏幕上。通过各种操作,可以准确获知收割机的基本信息、机手联系方式、已作业面积、历史运动轨迹等信息。

  平台还能为机手提供收割机加油、维修服务方面的便利。GPS网络平台正式运营后,河南省所有加油站和农机维修网点的信息都将被纳入该平台,农机手只需要按动相应的按钮,距离收割机最近的几个加油站和维修点的信息就会自动发送到机手的手机上。同时,平台还将建立跨区机收“咨询专家库”,让机手能够直接和经验丰富的维修人员沟通求助,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

  不过,该平台最大的一个亮点还是作业信息对接系统。据介绍,平台将以授权的形式,使县级以上的农机管理部门和农机合作社、农机服务组织能够在平台上发布相关的作业信息,并进行信息对接。“我们会给农机合作社、农机服务队的带头人发放一部智能手机,通过这个手机,他们就可以在网上发布自己作业队的相关信息,比如机器数量、作业能力、作业价格等,而县级以上农机部门则可以发布作业需求信息。”李明枝说,“最重要的是,他们将采取网上签约的方式,进行信息对接。双方作业需求比较符合,在联系后可以在网上进行签约。签约后,该信息将会自动清除。这就有效地避免了机手看见网上信息盲目‘扎堆’的情况。”

  据介绍,该平台预计总投入达2.3亿元,目前一期投资1500万元已经到位,并已为5000多台收割机安装了GPS终端。今年下半年,河南省农机局还将为省内的玉米收获机和拖拉机安装GPS终端,预计年底安装终端的机具将达到2万台。

  跨区机收的“信息化拐点”

  1997年前后,河南跨区机收开始兴起,由于机少地多,各地拦机劫机现象频发,时任河南省农机局副局长的李明枝经常亲赴现场去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1997年至2001年前后,正是跨区机收蓬勃兴起的时期,外地来到河南的散机很多,甚至超过了河南农机部门通过订单引进的作业服务队人数。这些散机对市场冲击很大。”李明枝回忆,2001年夏天,河南农机部门组织安徽的一支规模200台左右的农机收割队去河南新野县附近作业,当时签订的订单作业价格是每亩35元。然而由于麦熟时间不易确定等原因,收割队到达时,该地区很大一部分已经被来自山西的散机以每亩30元的价格收完了。“我们不得不到现场去帮助收割队重新安排、协调,这类事情在当时发生了很多。每年‘三夏’,农机部门都跑在外面,协调这类情况。”

  发展到今天,河南的跨区机收已从1995年全省只有4900台联合收割机,发展到2012年“三夏”省内投入13万台收割机并引进2万台收割机的庞大规模。河南也从夏收农机引进大省变成了输出大省,每年夏收要向省外输出5万台收割机进行跨区作业。引进机具最高峰时,河南夏收期间70%以上都是外地收割机,现在则85%以上是本地收割机。

  随着近几年呈现出的跨区作业半径缩小、机手收益递减、土地规模经营水平提高等趋势,有业内人士预计,不久的将来,跨区作业将逐步淡出历史舞台,但李明枝并不同意这个观点。

  “土地流转是个趋势。河南有4100多个农机合作社,其中1900多家都流转土地。但目前河南流转土地仅171万亩,只占河南耕地面积的不到2%。河南托管土地是700万亩,订单作业的土地是2000万亩。从这些数据来看,跨区作业仍然有很长的生命力。”李明枝认为,河南跨区作业今后将呈现的变化是,以引进外地机具为主变为布局本地机具为主,同时,跨区半径缩短,跨区作业队规模缩小等趋势。这就需要农机管理部门提供更加准确、便利的信息,提升精确布局“三夏”跨区作业的能力。GPS网络平台也因此应运而生。

  “从2010年开始,我们就承接运行这个项目,刚开始也遇到了不少困难。”GPS网络系统的运营方之一,河南安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维护部经理王险峰说,“一开始没有用手机作为输入、输出终端,而是将屏幕、输出设备全部集成在GPS上。但农机作业环境太恶劣,一场收获季下来,所有的GPS屏幕都震碎了,喇叭也都震掉了。”随着两年来的一系列的研发改进,终端装置的稳定性得到大幅提升,GPS网络平台的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良和完善。

  河南省农机局局长张开伦表示,通过GPS网络平台提升政府部门管理、服务水平的作用已经开始显现。这是个系统工程,代表着今后跨区机收中的一个发展方向。比如平台中集成的视频会议功能,就能够让我们以后在遇到突发情况时,不必每次都赶往现场。通过召开视频会议,随时、就地解决突发问题,既提升了工作效率,又节省了管理成本。信息平台要起到的,就是类似的一种功用。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30292-1.html

标签:农机 秸秆 遏制 坚决 河北

上一篇:天津170万亩小麦开机收割
下一篇:安徽麦收扫场 夏种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