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山东省小麦机收基本结束,机收率达到98%,玉米机播也大头落地,机播率达到95%。盘点今年“三夏”,山东小麦跨区机收收益如何,农机服务模式又有什么新变化,从今年的“三夏”生产又能看出哪些端倪和走向?
合作社抱团闯市场 成为主角
日前,笔者致电嘉祥县仲山乡农机合作社社长高洪玉时,他正在平度市带领着他的农机合作社机手进行小麦机收跨区作业。
“今年跨区机收情况要比去年好,河南和安徽两省的机收价格45元/亩,虽然低了点儿,但也比去年要高。省内机收价格比省外高,普遍在70元左右/亩,胶东地区最高达90元/亩。”当问起小麦跨区机收作业的情况时高洪玉说。
高洪玉今年组织了100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分成两个作业队,5月28日从嘉祥县出发,到了安徽省的阜阳市,河南省驻马店市的平舆县、周口市的商水县进行跨区作业,等到嘉祥县家里的麦子收完了之后,又向胶东地区开拔。整个麦收期间,转战了6个作业点,每个点收割小麦200-300亩,每台机车共计收获小麦1400亩左右,纯收入达四五万元。
目前,在山东省像嘉祥县仲山乡一样的农机合作社共有3800多家,他们拥有小麦联合收割机近3万台。“三夏”期间,各地农机合作社成为小麦跨区机收市场的主体,他们凭借机具数量和种类多的优势,以一流的服务质量和信誉,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合起伙来抱团闯市场,开展一系列跨区机收服务,提高了作业效率,增加了机手收益,受到当地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三夏”生产的“主角”。
山东省的小麦机收跨区作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各级农机部门在尊重和总结农民首创精神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开始了利用小麦成熟时间差和地域差,延长联合收割机作业时间,提高使用效益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并于1995年在省内组织开展了小麦联合收获“西进东征”跨地区作业,开了小麦联合收割机易地作业的先河,小麦机收跨区作业从此蓬勃兴起。
随着小麦机收跨区作业的迅猛发展,“开镰”已改称“开机”,一字之差,带来的是人们的观念更新,带来的是小麦机收市场的发展壮大,带来的是农民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全省小麦联合收割机已由1994年的2883台发展到13万多台,增长了23倍;小麦机械收获面积达到97%,增长了30个百分点;参加跨区机收的小麦联合收割机由刚开始的近百台,发展到8万多台。十多年来,全省共实现小麦跨区机收收入200多亿元。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跨区机收也在悄然转型。农机部门由原来的跨区机收市场的主导转为机手提供服务,农机合作社则成为小麦跨区机收市场真正的主体。
订单作业稳中求胜 成为主流
近几年,山东省以及邻近各省农机保有量出现了井喷式增长,作业机具已接近饱和,小麦机收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山东省参与往年跨区机收的小麦联合收割机最高年份达到5万台,而今年出省到外地作业的机械仅达到3万台。
有专家指出,对于机手而言,供求关系的扭转,直接导致了他们收入的走低。加上燃油、人工等成本不断飙升,供求关系和成本因素均上升为自变量,曾经的“机手市场”变成了“麦农市场”。机手与麦农供需关系的对峙,“收”与“割”两个价格的博弈,直接导致市场的混乱。一方面各地盲目新上农机,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供方市场,另一方面,机手之间为了抢生意,相互压价,机手收益急转直下。收益相对持续走低,导致机手进行跨区作业的积极性也逐年降低,即使有意愿参加出省跨区作业的作业队,也只是选择到长期以来已经形成稳定合作关系的地区进行作业。
东平县接山镇苍邱村农机合作社社长李培新说,今年他的农机合作社共有5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年初合作社与所在村村民签订了5000多亩小麦的收割作业协议,因此,“三夏”期间没出去跨区机收,挣的钱却不少。
而同在东平县接山镇的鄣城村农机合作社社长徐衍华虽然年初也与周围村民签订了17000亩小麦的收割协议,但他还是带着合作社的18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到河南进行跨区机收。“河南的小麦毕竟比咱这儿早熟几天,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有枣没枣都要去打一杆子。”徐衍华说。
实际上,像徐衍华这样的机手也不在少数。从今年春节过后,山东各地的农机合作社在与本地农民签订完小麦收割协议后,就纷纷组团到河南、安徽等周边省份考察作业市场,签订跨区机收的订单。
农机合作社与用机户签订作业协议,明确了服务范围、标准和收费等内容,然后按照协议开展作业服务,提高了机械的利用率。
山东省农机局监督管理处处长贾建国认为,通过开展农机订单作业,农机合作社有了固定的服务项目、稳定的用户、固定的区域和预期收益,形成了“作业区域清晰、服务半径适度、服务对象牢固、作业收益稳定、机具转移顺畅”的发展模式,也解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实现了“双赢”。
实践证明,依靠签订农机作业订单,今年“三夏”山东的农机手大都赚了个盆满钵溢,小麦机收平稳有序,既加快了进度、抢了农时,实现了小麦适时收获,为山东实现夏粮“十连增”作出了贡献。
农机托管细化服务 成为趋势
今年“三夏”,章丘市辛寨镇柳塘口村的打工者可以安心在企业打工了,这得益于该村的农户与辛寨农机合作社签订的“农机托管”协议。
年初,章丘市辛寨农机合作社与辛寨镇柳塘口村等4个行政村的村民签订了“农机托管”协议,开展了农机托管服务,服务对象包括1962户的1万亩地。这意味着这几个村的村民从此都可以当“甩手掌柜”了。
辛寨农机合作社社长纪经长介绍,“农机托管”就是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只是把土地的管理权委托给合作社进行管理,合作社收取一定费用。
章丘市农机局管理科科长赵均胜认为,农机托管也属“订单作业”,只不过其内涵更加丰富了,不只是小麦机收一个作业环节,而是涉及多种农作物的耕、种、收、管等整个作业环节。
目前,章丘市辛寨镇柳塘口村有企业50多家,全村3000多人基本都在企业打工,农忙时跟厂里请假不划算。“忙活一年,一亩地也就收个七八百块钱。可要是跟工厂请假,一天就得少收入一百块。”纪正强说,“跟合作社签了合同后,就省事多了,忙时不用回家,合作社把粮食送到家中,而且收割、耕种比平时还有优惠呢。”纪正强所说的优惠,是指合作社每年提供小麦联合收获、玉米机播、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土地深松旋耕一遍、小麦机械播种等五项农机作业服务,共收取费用275元/亩,如果农户与合作社签订合同,还可享受5%的优惠;如果农户在签合同时一次性将作业费交齐,则可优惠8%。
纪经长说,土地托管后,机手在合作社统一调配下,进行成方联片作业,效率可提高20%,既保证了作业面积,又提高了作业收入。辛寨农机合作社是2007年成立的,发展至今已拥有大型拖拉机36台,小麦联合收割机42台,玉米联合收获机36台及配套机具80套,维修服务车2辆,不仅能够从事农机作业,还可以开展农机维修、新机具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等多项农机服务。
目前,农机合作社以“托管”方式经营土地的模式是山东省农机服务模式的新探索,尚处在起步阶段。以章丘为例,该市可以大面积机械作业的耕地面积是75万亩,而目前实行土地托管的面积仅占2%。而在山东省,组织开展农机托管服务的农机合作社也只有100余家。
农机托管服务涉及农作物的产前、产中及产后的各个作业环节,相比土地流转经营而言,风险性要小的多,更易被老百姓接受。而且农机托管提高了农机作业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提升了作业效果,因此也成为了下一步农机服务模式的发展方向和新趋势。(2012年6月26日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李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