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辽宁北镇市发展农业机械化重视结构调整
2012-06-29   来源:黑龙江日报(作者:井洋 蒋国华)   

  
图为垦区尖山农场大农机联合作业

  大马力农机联合标准化作业,为黑龙江省粮食作物增产稳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5月22日,黑龙江垦区春播战役率先在全省告捷。在4303.9万亩的总播种面积中,玉米、水稻两大高产高效作物分别比上年增加200.4万亩和145.2万亩。

  从2009年,垦区粮食总产突破300亿斤大关后,仅用两年时间再次跃上了400亿斤门槛,“人努力,天帮忙,靠科技”的背后,现代化大农机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乃至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的威力功不可没。

  大玉米突破寒地禁区

  6月3日,在北安管理局赵光农场第八管理区庄伟家的玉米地号前,记者俯身细数,叶片已长出第六叶。管理区主任告诉记者,这块地种植的德美亚一号,今年目标产量为每亩800公斤。

  农场副场长苏兴俊介绍:“赵光农场共有耕地50万亩,今年种植玉米42万亩,占84%。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位于第五积温带的赵光农场,曾经是豆麦一统天下。“油见油,三年愁”,大豆连年重茬带来的病害、草害就让种植户苦不堪言。为了尝试种植万能茬口的高产玉米,农场苦苦探索。早在15年前,引进过生育期短的德国孚尔拉品种,试过降解膜,搞过育苗移栽,但都没有成功,农场给补贴都没人愿意种。

  去年,赵光农场破天荒玉米种植面积发展到27万亩。“变化始于垦区引进的抗逆性强、适合早播的早熟品种,更得益于大马力秋整地和高速精量播种机高效率抢出的积温,相当于北安的各农场向南转移了一个积温带。”北安管理局农机局长任宏斌说。

  近两年来,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北安管理局加大现代农机装备引进力度,375至500马力的大马力机车共有64台,占全垦区保有量的一半。通过大马力秋整地、秋起垄、秋施肥, 100%达到播种状态,实现了黑色越冬,做到春天不动土,形成了保墒抗旱的“土壤水库”。

  在此基础上,进口“满胜”、“大平原”等高速精量播种机在抢农时上发挥了威力。赵光农场第九管理区主任徐光军告诉记者:“600多亩耕地从中午11点干到晚上8点,9个小时就搞定了,效率至少是毛刷轮式播种机的4倍。而且没有空穴的,比人摆出来的还齐。”人巧不如家什妙,正是有了大机械的高效率,这个场5月2日就提前完成了42万亩播种任务,全部播在了高产期。

  在同样高纬度的九三管理局,大农机带动玉米结构调整作用同样明显。局长张桂春介绍,这个管理局4年来投入10亿元更新农机装备。2009年以来,通过增加玉米面积,有效解决了大豆重迎茬问题,一亩地实现了两亩地的产量。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粮食增产20%,今年有望达到32亿斤。

  十万稻农下三江成为历史

  5月上旬,正值水稻插秧高峰。在我省水稻主产区建三江管理局各农场,记者看到的是,这里普遍使用的进口高速插秧机一天能插70亩,是人工插秧效率的30多倍。

  建三江管理局副局长樊庆东告诉记者,正是因为高速插秧机的引进,今年往地里运送秧苗的小四轮全部换成了大板车,插秧速度太快,苗少了跟不上。今年全管局新增高速插秧机1500台,总数达到6800台,占插秧机总数的七成以上,确保了日进度达到10.7%。这个数字意味着,整个建三江1000万亩稻田,不到10天就能完成插秧任务。

  建三江管理局农机局局长迟立军回顾,建三江分局水稻最初的发展阶段基本上没有机械化,人工浸种、人工喷药、人工除草、人工施肥、人工插秧、人工脱粒。正因为一系列的人工操作,才会有着春种秋收时节十万稻农下三江的说法呀!在2006年前,仅插秧这个环节就要一个月的时间。

  从2006年到2011年末,建三江管局农业机械总量增加到20万台件,农机更新总投资近21.2亿元,2012年,农业机械化更新投入更是高达15.5亿元。从大型智能化集中浸种催芽设备、水稻电动精量播种机,到进口高性能插秧机,这几项农机新技术的推广使用可提高水稻产量达15%以上。与大马力机车相配套的联合收获机、整地机大大提高了水田生产效率。

  当年“小镰刀,大弯腰”人工时代已成为历史的记忆。如今,建三江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97%。一年水稻生产(关键环节)只需“五个十天”就可完成,即:十天完成搅浆整地、十天完成水稻播种育秧、十天完成水稻插秧、十天完成水稻收割、十天完成秋翻地。大马力改写了水稻生产依赖人工耕作的历史,调动了发展水稻的积极性,今年,垦区水稻播种面积2327.6万亩,占总面积的54%。

  大农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6月初正值芒种,按照 “紧赶慢赶芒种开铲” 农谚,正是中耕铲地的大忙季节。然而,记者在九三到北安管理局的多个农场间穿行,绿油油的大田里偶尔能看到一台正在趟地的拖拉机,大部分地块只见庄稼不见人。

  在鹤山农场记者了解到,目前在田间生产的基本都是农机手。农场副场长杨明东告诉记者,由于现代化大马力的普及,像鹤山这样的旱作农业产区,大部分耕地通过种植业合作社、联合体等形式实现了土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少数人种多数地正在成为现实。

  第一管理区职工刘海和儿子刘明明是北大荒两代拖拉机手。父亲当年开的是802链轨式拖拉机,一天最多作业八九十亩,儿子现在驾驶凯斯435大马力拖拉机,可24小时连续整地上千亩,卫星导航,自动驾驶,千米误差不超过2.5厘米,“整出来的地比人工划的线还直。现在1万多亩地从种到收,算上后勤只需10个人,太神奇了。”老刘说。

  北安管理局赵光农场场长王宏忠形象地说:“现在的农户太享福了,把土地交给合作社耕种,其他的事就剩签字了。从秋整地,到年初交利费,开春到场院领种子化肥,田间喷药、喷肥,再到机械收获,这些环节种植户只管到场验收签字后,就等着秋后分钱了。”

  现在,土地实现集中连片后,对种植户来说,来自土地的收入变成收入的一部分,从土地中腾出身子从事养殖业、到园区务工、发展运输餐饮等第三产业,又是一块收入;对有机户来说,集约化经营增加了收益,一台大马力收获机年收入可达50万元。“我们现在研究的是如何让职工增加第三块第四块收入。”王宏忠说。去年,赵光农场人均收入15455元,今年将达到18000元。职工不仅到场部住上了洋楼,每周往场里开回新车好几辆。

  王场长告诉记者:“农民有钱有闲后,农场最时尚的事就是健身了。过去场部1.8万平方米的健身广场到了晚上满满登登都是人,职工们反映广场不够用了,今年农场投资建设2万平方米的新广场。”大农机不仅加快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同时推动了农村的产业化、市场化和城镇化步伐。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30144-1.html

标签:农机 重视 结构调整 发展 辽宁

上一篇:江苏省淮安上半年农机科技推广工作成效显著
下一篇:湖南常德市:召开全市上半年农机工作调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