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长汀县引进全省首台水稻钵苗播种机
2012-07-06   来源:大众日报   

  秸秆比粮食“值钱”

  从全省各地上报的汇总数据来看,今年山东省夏季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率已超过90%很高。据介绍,目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主要有5种途径:一是还田,作为肥料;二是作为饲料;三是转化为新型能源,如沼气、秸秆发电;四是作为工业原料,比如造纸、制作功能糖等;五是作为基料,用于生产食用菌。

  6月14日,高唐县的小麦已经收获过半,路上不少拉着麦草的卡车、拖拉机,基本上都拉到当地的山东泉林纸业有限公司。该县赵寨子镇农民房泽海告诉记者,每年这时候他都会走村串户,收购麦草赚点儿差价。房泽海指着自己的车说:“这一车15吨,如果好的话,一吨能卖500块钱。农民把麦草卖了,一亩地还能多挣几十块钱,都乐意。”

  泉林纸业还在造纸的同时提取木质素制造有机肥。据其科研人员介绍,造纸原料是作物秸秆,经过高温蒸发以后,没有重金属和其他污染,实现了工业化秸秆还田。目前,该厂生产的液体肥、颗粒肥包括叶面肥、花卉用肥、水溶性有机肥等几十个品种,年产量达到60万吨,销往全国各地。利用秸秆做环保餐盒,也是泉林纸业的得意之举,目前,他们每年生产环保餐盒20亿只,主要销往欧美。

  最近,为满足公司秸秆原料的需求,同时给农民提供更好的秸秆回收服务,泉林纸业尝试“公司+合作社+千吨点”的收储模式,计划在聊城市建设8个合作社,每个合作社设置50个千吨秸秆收购点。全产业链的模式吸引了金融机构的关注,目前当地农行与泉林合作,向150个秸秆“千吨点”负责人提供贷款服务,并由泉林纸业进行担保。中国农业银行高唐县支行副行长董风录介绍,首批试点已向农户发放贷款400万元,第二批正在准备当中。

  从农作物生产,到秸秆收储、运输,再到纸制品、有机肥生产销售,泉林纸业全产业链循环经济已具规模效益。2009年,泉林贷款3.4亿元用于环保餐盒项目,到今年已还清贷款。据泉林纸业副总经理任立华介绍,公司已跻身全国造纸行业前十强,一年能消化麦草、玉米秸秆100万吨。今年2月,公司年处理15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准。

  随着技术成熟,秸秆经济价值超过粮食经济价值已成为现实。

  农民的“小九九”

  6月13日上午,正值麦收高峰期,记者在鲁西南采访,驱车穿越县乡,沿途灰霾蒙蒙,空气中弥漫着烟熏火燎的味道,时不常可见一片片烧过的麦地。在单县一村庄的麦田里,火光熊熊,浓烟滚滚,方圆百十米呛得人眼睛都睁不开,一些地方甚至把麦田边的树都烤黑了。

  当日环保部门发布的秸秆焚烧分布遥感监测结果显示,全省可监测到的共有135处秸秆焚烧着火点,分布较广,相对集中在鲁西南地区,其中菏泽市30处。连续几天,全省可监测到的秸秆焚烧着火点都在百处以上。据介绍,相比前些年,着火点已少了很多,但仍给局部环境带来了不小影响。

  秸秆焚烧,不少农民认为挺合理。菏泽、济宁的几位农民向记者列举“好处”:一是省事,不耽误农时,一把火一会儿就烧没了,以后种棒子不挡耧、不碍事。二是秸秆烧了成了肥料;三是可以灭虫。过去收割小麦秸秆可以盖房子、喂牲口、烧火做饭,可如今,盖的是砖瓦房,秸秆用不上;一些地方开始烧煤气、液化气;牲口已不是家家户户喂,也不用备饲料了,所以秸秆可有可无。

  几位农民告诉记者,经多年宣传,农民也知道焚烧秸秆影响环境,但三夏农忙,一些人是从城里打工请假回来收割,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处理田地上的秸秆,一把火烧了最方便。

  对于这些说法,汶上县农业局总农艺师刘爱华不完全认同:焚烧以后,有机变无机,里边的氮和磷作用都失去了,仅剩下了草木灰里边的钾。而且只要机收留茬在15厘米以下,基本不影响播种。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以小麦为例,如果秸秆还田,农机手需要安装粉碎装置,一般在数百元到千元不等,由此带来的每亩作业价格较之普通作业高出8-10元,农民不接受。如果采取其他利用方式,则需要有好的收购机制,因为目前主要是一家一户分散耕作,农民不太可能为了几十元钱去销售秸秆。

  政府算大账也要算小账

  农业部门数据表明,新增粮食生产能力,一个很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够。要实现小麦亩产600公斤以上、玉米亩产800公斤以上的高产目标,土壤有机质含量必须达到1.4%以上,而目前山东的平均水平仅在1%左右。实验结果表明,连续3年秸秆还田的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可提高0.1到0.2个百分点。

  省农业专家顾问团资源环境分团团长郭洪海表示,近年来,农业生产更多的是注重追求产出能力的提高,而对资源的循环有效利用和节本增效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据统计,目前黄淮海区域(山东、河南、河北)每年化肥折纯使用量475万吨,但有超过一半的化肥没有转化成“生产力”,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污染了环境。通过秸秆还田,把粗放的传统生产模式转变为科学的循环发展模式,将有效缓解山东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据初步测算,如果山东省的农作物秸秆全部还田,产生的肥效相当于全省氮肥年需求量的60%―70%。

  目前,山东省每年还有2000多万吨的秸秆没有得到合理高效利用。政府推动秸秆禁烧,不仅仅是出于环境卫生考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到现一阶段,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这是大账,更是长远账,但要农民主动承担这样的“使命”显然不现实,政府除了调动好企业积极性,还要帮助农民把账算好。

  山东农机部门结合土地深松补贴项目,将秸秆还田、土壤深松与免耕播种等技术组合运用,今年1500万亩保护性耕作小麦增产显着,经测产对比,保护性耕作小麦平均单产较传统耕作增产39.5公斤,统算下来亩均增收节支125.3元。

  记者在临沂市采访,当地政府对秸秆利用巧妙采取“胡萝卜加大棒”措施:一是连续数年强制要求作业机械安装秸秆还田装置,但给予补贴,且规定机械作业留茬高于15厘米,农民可拒付费;二是给种粮户秸秆还田补贴,市里每亩补贴15块钱,县里再补贴5块钱。(大众日报)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30008-1.html

标签:农机 全省 引进

上一篇:湖北省农机局局长吴庆峰指导省农展中心晚稻机插工作
下一篇:农业机械报废有补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