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龙江大地,万物葱郁,沃土藏金,稻菽飘香。
盛夏时节,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分局,凌晨3点左右太阳从东方地平线升起,照耀在三江平原一片嫩绿的稻田上。这片稻田绵延在抚远、同江、富锦、饶河4个县级行政区环绕的1000万亩耕地上,它生产的稻米差不多够13亿中国人吃一个月。
是啊!正是这片希望的田野,以“种地打粮”为己任,让亘古荒原交出口粮,将苦寒荒蛮的“北大荒”改造成稻麦飘香的“北大仓”;连年刷新粮食总产,一跃而居全国各省(区)首位,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样板区、农业机械化的练兵地、粮食生产的风向标……从无到有再到之最,她始终在演绎着奇迹,始终在为献给祖国一个安稳天下的战略大粮仓而努力。
18日至19日,来自全国农业战线的代表们满怀激情地走进这片土地,探寻黑土地的神奇和农业现代化的曙光。
今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要求到2015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和大型垦区等条件较好区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垦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责任重大!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黑龙江垦区,正全面加快向现代化大农业的进军步伐。目前,垦区9个管理局所属105个农场,有55个被列入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确定的800个粮食生产“大县”中。
望着千余条排水沟渠纵横交错,万顷水稻迎风摇动碧波荡漾,重庆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正其心潮起伏:“非常好,非常好。在这里看到了中国真正的现代化大农业,也看到了祖国的大粮仓。”农业部离退休干部局局长陶永平连连赞叹:“黑龙江现代化农业水平是最高的,为全国农业做了个示范,很有看头。”江苏省副省长徐鸣不住点头:“非常震撼,大开眼界。这是真正的大农业、现代化的大农业。尽管江苏没有北大荒这么辽阔的土地,但黑龙江攀登农业现代化高峰的精神、农业现代化的管理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素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的建三江,下辖15个农场,个个明星闪耀,亮点却有不同。七星农场是老先进,在水稻科技研发体系建设上“领跑”,已实现全面积智能化、专业化、自动化水稻育苗目标。在农场“吨粮田”前,已届耄耋之年、被农垦总局确定为“终身不退休”的老专家徐一戎依然精神矍铄。从推广叶龄诊断新技术到创造寒地水稻亩产超千斤奇迹,徐老讲得一丝不苟,赢得阵阵掌声。农场负责人介绍,徐一戎被誉为北大荒的“寒地水稻之父”。黑土地上流传着这样说法:100个吃大米饭的人里,可能有99个不知道徐一戎是谁;但100个种水稻的,肯定会有99个认识徐一戎。“南有袁隆平,北有徐一戎;毕生一件事,只为粮仓满!” 6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垦区87个水田农场和全省30多个市县的稻田,累计走了4万多公里的路程,等于整整绕着地球走了一圈还多。
正是有了徐老的寒地水稻种植技术的支撑,才使垦区的水稻种植面积由最初的几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万亩。据统计,垦区的粮食总产跨上200亿斤台阶用了10年时间,跨上300亿斤台阶用了4年时间,跨上400亿斤台阶仅用了3年。其节奏演绎着从“排头兵”向“领跑者”跨越的步幅。
仰视垦区,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深有感触地说:“我是第一次来农垦,无论是改革创新还是管理经验,这里都堪称楷模,真是不虚此行。”农业部驻部监察局监察专员李尚兰说:“‘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是北大荒人这个英雄群体为共和国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是170万北大荒人的真实写照。我们北大荒在现代农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很好成效,为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美丽北大荒,塞外鱼米香;富饶北大荒,中华大粮仓。北大荒精准农业展示中心,寒地水稻高科技信息化园区,万亩玉米、大豆高产创建示范田,北大荒农机博览园,创业农场绿都家园小区……恰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三江平原熠熠闪光;又如一轴美丽的画卷,在碧水蓝天摇曳生姿。
亲身感受,现场体验,深入思考。陕西省副省长祝列克表示:“在这里看到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也看到了国家农业的希望,有北大荒的现代农业,我们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对国家农业未来发展更有信心。”农业部党组成员张玉香提出:“北大荒建设现代大农业很多经验特别是信息技术一直在全国各地推广。下一步,要深入开发利用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支撑现代农业跨越发展。”农民日报记者孙鲁威则深有感触:“农业是整个中国经济的底色,要把脉整个中国经济的律动,离不开对中国农业的观察与深思。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上回望,黑龙江以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对中国现行经营体制机制进行创新探索,其昭示意义远不在其本身,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使命在肩,风正帆悬。正如垦区描述可爱的家乡北大荒一样:北大荒是一个故事,一个永远述说不完的刻骨铭心的故事;北大荒是一首歌,一首永远吟唱不完的动人魂魄的诗歌;北大荒是一幅画,一幅永远描绘不完长长的美好画卷……(记者 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