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农业部发布2012年玉米跨区机收作业市场信息
2012-08-02   来源:农民日报(作者:唐园结 李永生 黄朝武 阮蓓)   


成都市郫县金田育苗中心工人正在嫁接苦瓜苗

  “天府之国”成都,农业大有“来头”: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滋润了富饶的川西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谨”;

  “美食之都”成都,农业大有“看头”:“米袋子”“菜篮子”越盛越满,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改革先锋”成都,农业大有“说头”:耕地保护基金、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事物竞相涌现,都市现代农业的基础牢牢夯实。

  大城市现代农业抓“米袋子”重在保护粮食生产能力,抓“菜篮子”提倡本地生产满足本地消费。本报“走转改”采访组走进四川省成都郊区农村,感受其现代农业跳动的脉搏,解析“米袋子”“菜篮子”的分量。

  “米袋子”“菜篮子”是成都现代农业的两大主角,虽面临土地级差地租走高的制约,但拥有依托都市经济圈的地理优势,一直以来保持基本稳定,成为大城市发展的“压舱石”和助推器

  到过成都市郊农村的人,对于这里正集中出现的一系列转折性、标志性的重大变化并不陌生:

  从人口因素看,城镇化率达到67%,农业从业主体和农村居民主体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日益突出;从城乡关系看,城乡格局已经从“大城市带大农村”转变为“大城市带大郊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农民从业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

  一方面耕地刚性减少压力不断增大,另一方面人们对农产品期待愈来愈高,既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然而,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下,如何解决在有限的耕地上产出更多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成为成都市现代农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关系1400多万人的民生大计。

  “重农兴蜀”,历来被奉为治蜀经典。对于志在“领先发展、共建共享,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成都而言,确保“米袋子”“菜篮子”两项重大工程之产品有效供给,是实现这一宏伟实践必须倚仗的“优势牌”。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今年在成都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明确指出,要突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农业,加快形成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基础、现代农民为主体、三产联动为特征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必须稳定提升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千方百计确保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中有增,决不能把农产品保供责任一味交给主产区、甩向大市场。

  对大城市来说,主要农产品能不能有效供给,不仅关乎百姓民生,也牵动着城市稳定的敏感神经。成都市市长葛红林对此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大城市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把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摆在优先位置,确保粮食、蔬菜的基本保有量。在大城市普遍面临种粮比较效益低、机会成本高的情况下,成都没有放弃粮食生产,而是始终高度重视粮食产能建设。今年还将新建高标准农田16万亩、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基地100万亩,让“米袋子”“菜篮子”更加充盈。

  “天府之国”现代农业的腾飞从不缺乏激情和沃土。成都现代农业发展起步较早,尤其是近年来,各级财政持续加大对“三农”投入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进步、土地规模经营等得以快速发展,积聚了现代农业的强劲推力。

  2007年以来,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农业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方面,更是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成都市明确提出,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产业带和建立现代农业发展机制为重点,以城乡统筹、促进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着力点,努力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突破,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引擎、示范、服务、辐射作用。《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0-2020)》提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成为“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带动区。

  新时期,成都还提出了构建城市、近郊、远郊农业的“三大圈层”:城市农业圈层以改善生态、美化城市为主,发展“插花式”、“镶嵌式”景观农业;近郊农业圈层以农庄、基地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远郊农业圈层以生产、生态为重点,兼顾生活休闲功能。

  新思路激发大活力。在保持耕地面积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成都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广农业科技、着力提高单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以有效提升,水稻亩产整体提高100多斤,蔬菜和畜产品产量实现稳定增长,部分品种还销往市外。

  作为省会城市中唯一整体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多年来的持续推进,积淀了成都现代农业提升跨越的坚实基础。农业底蕴深厚的成都,将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倍增计划,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有机高效农业、高端种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在对接都市需求、优质高效多元的都市现代农业上寻求突破性发展。

  作为大城市现代农业的两大主角,成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虽面临土地级差地租走高的制约,但拥有依托都市经济圈的地理优势,一直以来保持基本稳定、产能稳中有升,成为城市发展的“压舱石”和助推器。

  粮食安全的核心在于粮食产能安全,大城市农业在粮食产能建设上负有重要责任。成都没有因比较效益低放弃粮食生产,而是创新体制机制稳定提升粮食产能,勇于担当责任

  在新津县安西镇4300亩粮食规模经营核心项目区,水稻秧苗早已机插完毕,远远看去绿油油一片。从双流县到这里种粮的丰收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王金勇告诉记者,在不流转土地的情况下,合作社全程托管2000农户承包地,水稻耕种、植保、收割等环节全程机械化,农民只需缴纳相应的服务费。目前项目区已覆盖安西和新平两镇,面积扩大到1.4万亩。

  像新津县这种“生产全托管、服务大包干”的经营方式,只是成都创新粮食生产体制机制的一个缩影。

  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家庭分散经营与统一规模经营有机结合,既调动了种粮积极性,又保障了种粮收益;既培育出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经理人和职业农民,又有效解决了“谁来种粮”、“谁来带头”的问题,使农民有机会跳出“农门”外出务工。

  像这样的创新在成都还有许多。2007~2008年,成都在“三圈层”的彭州、邛崃、大邑和新津等8县(市)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试点粮食集中规模经营,面积达5万多亩;2009年,按照统分结合经营模式,在金堂等地开展粮食规模化经营综合试点,累计组建粮食专业合作社42个;2010~2012年,充分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推行土地股份合作社、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大园区+小业主”等模式,让会种田的职业农民成为种粮主体。

  创新展现出惊人的魔力,农业大市崇州探索实践的“1+4”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即农民以确权后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资作价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聘请职业经理人经营管理,通过公共品牌、专家大院、农业服务超市、产权抵押融资等配套服务,采取种子、肥料、农药“三统购”和机耕、机防、机收、管理“四统一”方式,实现了粮食生产新突破。目前崇州已有农民职业经理581人、土地股份合作社360家,粮食规模化种植面积8万多亩。职业经理向土地股份合作社提供服务,2011年土地股份合作社种植水稻比未入社农户亩均增产73公斤。

  崇州市隆兴镇黎坝村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员杨兴泰算了一笔账:原来种3.6亩地一年收入不到2200元,土地入股后2011年从合作社分红3628元,在合作社打工又挣4000元,同样的地,入社后比原来多收入5428元。

  专家认为,“1+4”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是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完善,实现了农民“离地不失地、离地不失权”,既符合土地政策、又尊重了农民意愿,既解决了粮食增产、又实现了农民增收,它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新模式推动现代农业走向规模化、高端化。

  邛崃市固驿镇45岁的种粮大户周家林,流转承包2000亩水田,去年打粮200万斤,受到国务院表彰。他储粮有“秘诀”,新收的粮食不用晾晒就能达到规定的含水量,这既解决了晒粮的难题,又节约了成本,每亩纯收益三四百元。如今高中文化的儿子从部队复员后,跟着他种田,去年他还联合其他6个农户成立了金色水稻合作社,今年规模已扩大到了4000亩。仅邛崃市千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就有数十个,种粮已成为他们的一种职业。

  截至2011年底,成都耕地流转面积已达26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2%;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3.5%,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98%;从事粮食规模化经营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有290家,粮食集中连片生产基地达234万亩,30亩以上的粮食规模种植大户527家;建成标准化规模化示范基地243个、示范园区143个。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职业经理人和种养大户为主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正逐渐成为粮食、蔬菜生产的主力军。

  创新的不只是经营模式,成都在耕地保护、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和高产创建示范、技术服务集成推广等方面也不断推陈出新,力争5年内粮食规模化经营率要达到60%以上。

  尽管用地紧张,但成都始终坚持农地农用,守住底线,不踩“红线”,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从2008年起,成都创设耕地保护基金,市县两级财政每年筹集不少于28亿元的耕地保护资金,按每亩每年基本农田400元、一般耕地300元的标准补贴农户,增强农民耕地自我保护意识;在落实国家和省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对规模化生产粮食50亩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每亩给予60元的专项补贴;结合部省粮食高产创建,连续5年安排专项资金1.7亿元,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示范工程,累计实施1325万亩。丰产示范工程带动成都粮食单产水平稳步提升,2011年全市水稻平均亩产达539公斤,创历史新高。

  科技兴农,良种先行。位于邛崃市的大型现代种业企业成都金卓农业有限公司建有杂交种子生产基地3万多亩。记者了解到,公司倾力打造高端粮油种业,自主培育的良种畅销国内和东南亚市场。公司制种核心示范园采用“龙头企业+园区基地+业主”模式,“大春水稻制种、小春种植药材”,粮经复合,钱粮并举,带动农户每年直接增收5000元以上。

  金卓公司见证着成都在良种基地建设上的作为:全力支持企业在邛崃、彭州、金堂等地建立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全面提高杂交水稻规模化、标准化制种能力和稳定供种水平。目前,成都已形成规模化粮食制种基地7.8万亩,每年仅出口杂交水稻种子就达660多万公斤。

  在每年大小春两季,成都各级农业部门为主导品种竭力“吆喝”,一大批良种良法落地生根。目前,全市水稻主导品种推广率达到95.9%、推广旱育秧、优化定抛、强化栽培、机插秧等技术集成达82.3%;小麦主导品种推广率达到72.3%、推广小窝疏株密植、浅旋机播等技术集成达70.1%;玉米主导品种推广率达到91.1%、推广定向栽培、侧膜覆盖、隔行抽雄人工辅助授粉、“生物导弹”防治螟虫等技术集成达81.1%;秸秆还田技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植保绿色防控等技术集成达64.9%。

  “收多收少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水。”成都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上毫不含糊、舍得投入。成都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全域灌溉水利设施配套提升工程,加快大中型灌区干支渠改造。

  为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成都兴建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高效水利设施,因地制宜兴建梯级人工湖,解决龙泉山脉等山丘区全域灌溉。2003年以来,成都新建整治渠系1200余公里,新建蓄水池3.5万余口,恢复改善灌面140余万亩。同时,结合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推进中低产田土改造和土壤有机质提升,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土100万亩,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面积220万亩。“十二五”期间,成都每年还将改造中低产田50万亩,将现有237万亩中低产田全部改造完毕,新建高标准粮田80万亩。

  通过增、间、套种,扩大粮食复种面积,成都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基本稳定,目前耕地保有量达636万亩,其中基本农田有600万亩、高标准农田310万亩,年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670万亩以上。5年间,成都粮食单产由358公斤提高到415公斤,粮食总产从259.9万吨提高到265.4万吨。

  “大城市粮食安全的核心在于产能安全,它是衡量大城市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成都市的实践表明,大城市有必要也有能力承担粮食安全责任。”不久前,到成都就大城市现代农业发展专题调研的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红宇认为,在市场规律作用下,大城市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十分困难,但是通过耕地保护、建设高标准农田、依靠科技提升单产空间、推动适度规模经营等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做到“藏粮于地”完全现实可行。

  大城市“菜篮子”强化本地生产本地消费已经成为趋势。成都把保障“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作为郊区农业的首要功能,既满足自身需求,又服务周边城市,浓缩着大城市农业的精髓

  陈晓利是新津县普兴镇柳江村1组农民,去年1亩地收入1.3万元。这么高的收入,靠的是“菜―稻―菜”轮作模式。她告诉记者,每年6月20日左右收完茄子种水稻,9月20日左右收完水稻栽莴笋,一年轻轻松松挣万把块钱,比出去打工划算多了,村里大部分劳动力都在家种菜。

  柳江万亩蔬菜产业示范园面积4万亩,涉及三镇5村7648农户。示范园摸索的“菜―稻―菜”轮作模式,既保证了农户的口粮生产,又增加了经济收入,还能有效解决土壤盐害、酸化和土传病害等问题。2011年示范园春菜种植面积3万亩,水稻亩产500公斤,亩均综合效益达万元以上。示范园“大园区+小业主”的管理模式,统分结合,在尊重农民自主权的基础上,形成规模经营,既化解了经营风险,又解决了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像这样“千斤粮万元钱”的粮经产业示范基地,成都已建成27个,“菜―稻―菜”轮作模式在适宜地区已得到全面推广,“水旱轮作、大春抓粮、小春抓钱”,农民种田积极性空前高涨,在“藏粮于地”的同时,农民得到的经济实惠越来越多。

  大城市“菜篮子”产品强化本地生产本地消费已是必然趋势,确保有效供给是大城市农业应尽的重要职责。成都市高瞻远瞩,对蔬菜产业精心布局,施以大举措、大手笔。

  近年来,成都市明确将蔬菜产业放在农业十大优势特色产业之首,出台一系列扶持蔬菜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以彭州为核心布局100万亩平坝蔬菜产业集中发展区,以金堂为核心布局100万亩丘陵、山地生态蔬菜产业带;在彭州、金堂、大邑、邛崃、郫县等地,重点发展莴笋、大蒜、芹菜、韭黄、辣椒、榨菜等特色优势蔬菜,建设特色蔬菜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2010年和2011年,举办“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创品牌、推良种、扩市场、增容量,为蔬菜产业快速崛起加油造势。

  提起蔬菜,“北有寿光,南有彭州”。彭州是全国五大商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四川最大的外销蔬菜生产基地,已建成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80万亩,蔬菜品种多,种植水平高,2011年蔬菜总产量达180万吨,其中146万吨外销。

  在四川种都国际蔬菜产业园,记者感受到现代蔬菜产业的无限生机。这个建在彭州的3000亩示范园,目前已完成600亩的一期工程。园内展示着中国和世界顶级的17大类1000多个蔬菜品种,其中80%属自主研发,光成熟的辣椒品种就有40多个,品质达到或超过国外。

  产业园负责人刘峥说,蔬菜种子每年出口48个国家和地区,销售额达到1.2亿元,“我们要打造西部乃至中国最大的集蔬菜科研育种、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种子加工仓储、产业人才培训、蔬菜生产加工配售、农业休闲科普等多功能的国际蔬菜科技产业园区。”

  充盈“菜篮子”,就得建好“菜园子”、育好“菜苗子”。对建设规模化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成都市优先安排土地综合整治等涉农项目,完善田水路等基础设施,对建设20亩以上标准钢架大棚,市县两级财政给予每亩2000元一次性补贴。同时,支持建立智能化、工厂化蔬菜良种秧苗繁育供应中心,育苗面积在10亩以上、连续两年亩均产销商品苗30万株以上的,市财政给予每亩5万元一次性补贴;对实行统一育苗且种植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市财政按其购买蔬菜良种价格的10%给予补贴。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为让蔬菜产业领先全国,成都走高端、抓优势,倾力提升冬春露地蔬菜优势,选择市场前景看好、竞争优势明显的品种在全市主推,唱响品牌,全面推进优质、特色绿色菜和有机菜,占领高端市场。

  在金堂县官仓镇现代农业示范园、郫县金田种苗有限公司,记者被现代化的栽培设施和技术深深吸引。官仓镇现代农业示范园蔬菜复种面积5.4万亩,年产蔬菜15万吨以上、60多个品种,2002年被确定为首批“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08年蔬菜卖到了北京奥运村。而金田种苗公司的蔬菜无土栽培、景观栽培、嫁接技术等更是让人大开眼界,智能温控育苗大棚全部采用穴盘育苗,大部分为国内外名优蔬菜品种,年产蔬菜种苗500万株,嫁接苗抗逆性强、产量高,按平均单株2元卖,供不应求。

  政策给力,农民得力,效果有力。“菜篮子”已成为成都平原农业的一张闪亮名片。

  近10年来,无论耕地多么紧张,成都蔬菜种植面积都保持基本稳定,总产量稳中有升。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达240万亩,总产量524万吨,有100余万吨鲜菜销往市外,本地应季蔬菜自给率达90%以上;城郊保障性常年基本菜地34.6万亩,蔬菜自供率达95%以上,质量安全合格率98%以上。这种保障水平在全国大城市中遥遥领先。

  成都抓好、抓实“菜篮子”的雄心不已,蔬菜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勾勒出来:力争5年内建成标准化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100万亩以上;建成8个万亩以上规模设施蔬菜栽培示范片,蔬菜设施栽培面积30万亩以上;建设36个产地批发市场,建成6个标准化城市蔬菜低温配送中心;建立成都特色的蔬菜储备制度,在产地建设预冷保鲜能力30万吨的低温冷藏、气调库,确保蔬菜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不仅是蔬菜,“菜篮子”产品供应的另一股中坚力量――畜牧业也获得长足发展,市民“菜篮子”品种更加丰富、安全。

  在四川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金忠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记者看到,现代化的生猪屠宰线上几十位工人正忙个不停。总经理刘翔说,公司自建养殖基地年出栏生猪10万头,同时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实行统一品种、饲料、兽药、防疫和销售,进行封闭式受控管理,直接带动8000余农户出栏生猪20多万头。目前公司年屠宰能力有200万头,发愁的是“吃不饱”,去年生猪屠宰40万头,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而成都金深港农业有限公司展现了家禽业发展的另一大特色――绿色生态养殖。总经理邹德孝说,2011年11月公司“放养鸡标准化示范基地”通过成都市级验收,这在金堂县是第一家。目前公司在栖贤乡流转土地400亩,已形成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生态鸡养殖产业园,年出栏“跑山鸡”15万只,市场供不应求。

  大城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并不是“孤立而优势”地前进,而是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推进的同时,一边要补偿历史欠债、一边要迎头赶超。成都在这一过程中,耕地实现了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粮食实现了单产提高、总产稳定,蔬菜实现了自给有余、辐射全国。

  这一切源自天道酬勤,来之不易。尤其是2003年以来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生动实践,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加速了各类要素向农业农村聚集,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增添了强劲动力。按照成都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对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以及多措并举促进“农业增产、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要求,成都农村和农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米袋子”“菜篮子”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它是大城市农业的“主心骨”。肥沃的川西平原上,“米袋子”“菜篮子”犹如两颗明珠,镶嵌于渐次展开的美丽画卷中,前景无限光明的大城市现代农业,正在闻名的都江堰灌区壮大崛起!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29784-1.html

标签:农机 作业 市场信息 机收 发布 农业部

上一篇:江苏表彰水稻生产机械化先进市县
下一篇:一农机合作社获国字号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