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设施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设施农业管理是各级农业(农机)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州(市)、县(市、区)两级农业(农机)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与种植、畜牧等有关部门紧密配合、通力合作,共同促进云南省设施农业健康持续发展,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添砖加瓦。
(一)政策方面
1、规划发展战略
针对不同类别设施农业的发展要求,科学规划设施农业的发展战略,制定落实相关设施农业发展政策,把设施农业机械化作为云南省“十二五”期间农机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助推高原特色农业大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
设施农业是一种高效农业模式。它的高收入、高回报首先是来自于高投入。设施农业发展缓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资金问题,设施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投资额就越大。因此,发展设施农业首先要建立起资金服务体系,引导厂商企业、外资企业投资设施农业,推进产业化进程,真正使农民做到建棚(库)有资金、管理有技术、收益有保障。另外,制定设施农业财政、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对农户贷款贴息和补贴逐年增加。积极争取设施农业技术装备、生产机具进入政府补贴目录,加大对农户购买装备机具的补贴力度;围绕设施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从政策导向上予以解决,强化市场监管体系,各级财政加大扶持力度,拓宽资金渠道,汇集社会资金,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等多种形式,从政策上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扩大设施化、规模化建设,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建设和发展步伐。
(二)组织管理
1、研发推广适用设施
坚持“项目推动、科技示范、市场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条,积极组织科技人员,结合高校、科研单位、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加大人力和物力投入,研发推广适合云南省的温室(棚)结构及其配套设施、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设施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益。组织农技人员对花卉、蔬菜、烟草、茶叶、咖啡、橡胶、甘蔗、药材和果树等进行重点研究,推广适应当地环境的设施栽培技术与装备,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不断拓宽设施技术应用领域和范围,推动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科学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2、加大科技培训
有针对性地分期、分批对农户进行设施农业科技知识及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设施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设施农业所包含的科技范畴较广(不仅包含了农业种植、养殖科学知识,而且还包含建筑、气候、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现代经营管理等学科知识),没有专门人才是无法很好地促进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的。因此,在对农户进行设施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的同时,更应加大对农业(农机)科技队伍的培训工作,以适应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加快设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巩固和提升项目成果的应用水平,充分发挥设施综合效益。
(三)措施方法
1、制定建设标准
建立健全设施农业管理组织机构,制定适合云南省发展设施农业的产业政策,制定设施农业建设标准,按工程建设项目立项管理,科学合理制定实施细则,分类指导,扩大补贴范围和对象,细化补贴标准,加强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
2、围绕农业园区建设进行项目实施
以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进行项目实施,通过项目补贴引导来拉动园区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投入,从而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建设步伐。促进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提高了高原特色农业装备水平。农民收入增加,得到实惠:即农民土地租金;承包大棚生产收入;到企业打工收入;种植农产品销售稳定;企业租地期满后大棚归农户等收入。
(四)保障机制
1、提高产业化水平
打造品牌战略和特色农产品战略,在引导设施农业合作组织有序发展的同时,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引导民间资本和吸引外资来开发设施农业,提升设施农业产业化水平。
2、探索经营模式
探索 “公司+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等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与国内外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产业链条中各经营主体之间分工更为明确、联合更为广泛、协作更为密切、利益更为融合,农民逐渐成为与企业平等的市场主体,根据云南省的实情,制定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加强对专业合作社的发动、引导、服务工作,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专业合作社,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解决设施园艺产品的市场问题。
3、建立信息网络
建立“国家――省――县(市、区)”三级设施农业信息网络,加强设施农业产销信息的研发和利用;积极培育产地交易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通过网络建设,使广大农民能及时掌握市场需求,稳妥发展高档珍稀品种,并积极向外界发布销售信息,促进产销的流畅和衔接,解决农民的销售难题。还应尽快开通互联网站,通过互联网掌握最新的消息,真正做到足不出户、通晓全局,同时还应该在互联网上开设设施农业网站,通过互联网推销宣传设施农业的最新产品。通过技术信息服务网络的建立,使主管部门准确掌握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减少工作的盲目性和被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