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近4年全国农民减负22.95亿元
2012-10-25   来源:新华网黑龙江频道   

  带着近视镜的李百合在大型机械已经收割完的自家地头谋划着深翻秋整地,种了30年地的他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从当年手耕刀割忙碌一年“累折腰”打下辛苦的“汗水米”,到如今春种秋收全程机械化有效劳动时间不足两个月,这个中国北方农民的“种粮经”不断变迁,同样的“土里刨食”却因现代大农业而让黑土地有了更丰盛的色彩。

  黑龙江省桦川县是新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星火农庄的诞生地,李百合所在的创业乡西冯村紧挨着这座农庄所在的星火乡。“放在过去,这段时间地还没收割完,哪有功夫秋整地,累了一年就盼着‘猫冬’歇一个月呢!”1982年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的老李清晰地记得,每年4月中旬,就开始套车翻地,一年“忙断肠”的辛劳也就此开始。

  “当时哪个村有个小四轮就是宝贝了”,对比如今村里几乎每家都有大型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具,老李唏嘘不已,“从5月泡田开始,天刚见亮就下地,晚上天擦黑才收工。特别是秋收时,家里能动的人都得下地,10岁的孩子也得跟着码垛,回家累得连句话都不想多说。”

  靠力气种田,靠天吃饭,曾是李百合一代人刻骨铭心的记忆。如今,“土专家”李百合和乡亲们在农业机械和农业科技等现代农业细节上嚼出了更多的味道。从秋整地、选种、泡籽、育秧、施肥到田间管理以及收割、出售,每个环节的“种粮经”都在改写。老李说:“过去选籽靠打听,也不育秧、抢农时,直接漫撒扔进地,很少用农药和化肥,灌溉不打井,没有灌区、地势高的地就只能干瞪眼,收粮时稻子七扭八拐难下镰刀,几亩地收割、晾晒就得1个多月,打下粮主要是供自己吃。”

  今年,老李种了12公顷地,种子是农业科研部门推荐的高产品种,为了抢半个月的农时,3月份就开始扣棚,浸种、育秧后5月份机械插秧几天就完事,整齐划一方便田间管理和收割。大型收割机下地后几天就收完,直接按照订单合同卖给了乡里的米厂加工出售。

  “过去一年干的活,现在最多也就两个月就忙完了。眼下种地不累了,但却是个技术活,从测土配方施肥,到关注气象条件防病虫害,都得跟着学。”同是种粮大户的西冯村支书刘廷坤说,从县里到乡上,每年都安排技术员讲课,农业部门还提前一个多月把天气预报、科学种田手册等农情预测发到咱手上,让科学种田有谱可依。

  从繁重劳动中解脱出来的李百合们对土地有了更多渴望,无形中也加速了中国农村的土地流转。刘廷坤说:“以往种地的都是年轻人,再有能耐一家也种不了几公顷地,现在几个人用大型农机就能把全村的地都种了。如今村里400多户中有200多户都出去打工了,种地的都是岁数大的,全村600多公顷地不够种,大伙还在外面包了1300多公顷地。”

  机械化、科学化的现代农业不仅改变着中国农村的生产方式,也让中国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粮食安全方面有了更多保障。今年,仅全国产量“状元省”黑龙江就有望增产100亿斤,全国粮食有望“九连增”更是奠定了“百价之基”,也让农民增收变得更加真实。

  “这些年粮食增产挺快,30年前1公顷水田的产量也就5000斤,现在能打到1.5万斤,这些都与国家多年来在农业方面的投入分不开,”刘廷坤说,“现代农民已经品出国家政策的味儿,今年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9年聚焦‘三农’,咱还有啥担心的?”

  创业乡党委书记杨宏志告诉记者,无论是农机补贴、农技培训,还是县里新修的国家灌区水利工程,国家的扶农政策在农民眼里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在增产、增收的同时,中国的现代农民也有些许的遗憾。“如今产量高了,口感却不如过去了,地也比过去硬了(板结化),不好种了。”李百合说,他去年开始又恢复了冬天攒粪肥的习惯,试着种了几亩水稻和蔬菜。

  “我们不再是面朝黑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了,晚上没事就出来跳秧歌和健身操,村里啥都有,不想做饭还可以去饭店撮一顿,每年都要去大城市旅游一次,有的老伙伴还在城里买了房和车,幸福指数比你高!”老李拉着记者说,他相信,有一天城里人也会羡慕他们的生活,来农村种田。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29281-1.html

标签:农机 亿元 减负 农民 年全国

上一篇:农业部向大兴安岭南麓赠送19辆农业科技直通车(图)
下一篇:农业部农机监理总站副站长涂志强来天津检查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