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山东省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成立
2012-11-08   来源:吉林日报(作者:王柏涛 高显彬 于宁)   

  党的十六大以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加速科技创新,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鉴定验收成果368项,获得成果奖励160项,育成并通过审(认)定动植物新品种330个。据统计,每年有150余项农业科技成果技术在生产上应用,年新增经济效益40亿元,应用技术类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

  在众多重大成果中,省农科院专家育成吉林省第一个超级稻“吉粳88”,在省内推广超过3500万亩,增产稻谷30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60亿元。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吉林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综合集成玉米新品种、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喷药施肥一体机等系列新技术,创造了在湿润区和半干旱区我国春玉米超高产新纪录,为全省粮食增产作出重大贡献。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目前进入产业化初级阶段。玉米杂交种选育研究已形成优质高产、专用特用、抗旱耐瘠三大系列品种群。10年来,省农科院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玉米新品种87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84项,每年有50多个品种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主持玉米、大豆两个国家转基因专项重大课题,取得新进展。在动物生物技术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育成吉林省第一个瘦肉型黑猪新品种“松辽黑猪”,推广国家审定。在吉林省首次克隆绵羊和转基因克隆辽宁绒山羊。

  玉米超高产研究新突破――综合现代技术集成,创造粮食生产新辉煌

  近年来,省农科院不断加强玉米超高产技术创新,密切与相关部门合作,超高产田建设工作取得新的重大成果。特别是今年,实现了吉林省湿润区和西部半干旱区亩产超吨粮的两个新突破。

  “十一五”以来,省农科院主持承担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课题―东北平原中部(吉林)春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在大量科技创新工作基础上,在东部湿润区的桦甸市连续四年创造雨养条件下我国春玉米高产纪录,最高亩产达到1183.6公斤,并实现了百亩全程机械化超高产栽培的目标,亩产达到1089.6公斤。实践表明:超高产田较一般高产田产量增加81.6%,效益增加103%,实现了高产高效。成果充分证明了春玉米超高产技术的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实现了产量与效益协同提高,为春玉米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十二五”期间,省农科院主持承担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课题―“东北平原中部(吉林)春玉米水稻持续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和“吉林春玉米粳稻大面积均衡增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启动以来,在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省农科院积极组织省内外专家开展技术攻关并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应用适于半干旱区的降解地膜、膜下滴灌技术,应用喷药施肥一体机等现代农业机械,为玉米超高产实践提供了技术支撑。

  两年来,省农科院在大量科技创新工作基础上,在东、中、西三个地区分别开展了玉米超高产田建设工作,并制定了更高产的产量目标,东部湿润区的产量目标是亩产1200公斤,中部半湿润区和西部半干旱区的产量目标是亩产1000公斤。

  今年,省农科院加大了玉米超高产技术创新与实践力度,同时,与省农委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推进“粮食丰产科技工作”与“高产创建”及“玉米双增二百”等相关项目的衔接,发挥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技术支撑作用,在超高产田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玉米高产新品种为基础,配合具有区域特色的超高产栽培技术,应用可降解地膜覆盖膜下滴灌补水灌溉技术和应用喷药施肥一体机等,在省内7个县市(区)建立示范基地11处,示范面积711.5公顷。经国家专家组测定:桦甸市金沙镇民龙村1.0公顷超高产田亩产达到1168.78公斤。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首次建成了吨粮田。

  超级稻研究成果丰硕――累计推广3500万亩,稻谷增产30亿公斤,增收60亿元

  从吉林省育成第一个超级稻品种“吉粳88”至今,省内推广已经超过3500万亩,增产稻谷30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60亿元。

  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赵国臣研究员介绍说,超级稻是集株型、产量、品质、抗性、适应性等多个优势于一身的优良水稻品种。以“吉粳88”为代表的吉林省超级稻品种及其配套技术体系适应性广,适合北方粳稻区的中早熟区域。

  超级稻“吉粳88”的推广应用,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产生不可替代的社会效益。2004年,吉林省水稻平均亩产460公斤。随着“吉粳88”的推广,2008年,吉林省水稻亩产已达500公斤。截至目前,吉林省水稻亩产达530公斤,平均单产提高了15%,同时创造了单产818.1公斤/亩的高产纪录,为吉林省粮食增产作出重要贡献。

  目前,超级稻在省内的种植面积已经接近水稻总面积的一半,远远超过了单一品种的历史最高纪录。在农业部认定的北方12个超级稻品种中,吉林省确定了适合不同生态区域的品种,建立了超级稻主导品种群。专家逐步完善了超级稻栽培技术措施,先后制订和编制了东、中、西部稻区目标产量技术规范,编制了生产技术规范模式图与栽培技术手册,实现了超级稻种植“作业简易化、种植模式化、调控数字化”。

  根据超级稻示范推广方案,吉林省组织省、县两级专家组和技术指导员,对超级稻生产核心示范户及其周围农户进行培训。据统计,全省项目区培训稻农13.77万人次。先后在前郭、九台、辉南、公主岭等地,组织超级稻育苗、机插、统防统治、新技术展示、品种高产竞赛活动。

  动物生物技术取得新成果――转基因克隆羊扩繁后有望成为养殖业新宠

  今年2月,3只转基因克隆辽宁绒山羊在省农科院诞生,标志着吉林省在转基因克隆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省农科院承担的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高产绒量转基因绒山羊新品种培育”,金海国教授带领课题组人员,选取纯种辽宁绒山羊细胞,通过转基因技术与克隆技术的有机结合,首次繁育出转基因克隆绒山羊。

  1996年,英国科学家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之后很长的时间里,“克隆”都是一项很复杂的技术。而省农科院繁育出的转基因克隆羊,是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的完美结合,比克隆技术更进一步。

  辽宁绒山羊是我国珍贵的产绒山羊品种,所产山羊绒因其优秀的品质被誉为“中华国宝”与“软黄金”,是我国明令禁止出口的少数几个品种之一。

  金海国教授说:“虽然转基因克隆羊的生长性能需要一年时间来检测。但从目前来看,3只小羊在羊绒生产相关性能上,已超出普通绒山羊,表现出转基因技术在提升绒山羊生产性能上的巨大潜力。”

  转基因技术和动物克隆技术结合,因其技术难度大,实验条件及环境要求极高,目前只有少数研究团队能够有效掌握,并成功获得转基因克隆动物,成功率只有1%-2%。吉林省转基因克隆绒山羊的诞生,标志着课题组已走在当前生物技术前沿,标志着省农科院的动物转基因克隆技术已经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3只克隆小羊的健康成长,也为课题组下一步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金海国教授说:“我们的目标是在对转基因克隆绒山羊产绒检测后,尽快形成转基因克隆绒山羊群体。常规育种方法获取一个新品种,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而通过转基因克隆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结合,几年内便可以形成大规模群体,形成一个新的品种。‘十二五’期间,扩繁群体将达到100只以上。新的品种一旦育成,必将推动绒山羊产业发展,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经济作物研究异军突起――花生成为吉林省第四大作物,产量效益实现双丰收

  2011年,双辽市服先镇太和村一项经济作物的产量数据,创下历史新高。

  省农科院科研人员在这里开展花生高产攻关,获得了公顷产量7581.8公斤的全省历史最高纪录,实现了花生高产突破。

  统计资料显示:“十一五”以来,吉林省花生种植面积比“十五”平均增长42.06%,总产量平均增长40.72%,一跃发展成为继玉米、水稻、大豆之后的全省第四大种植作物,是全省抗旱避灾的首选作物和改造中低产田的重要作物。按目前种植花生经济效益、农民认知度及科技支撑能力,未来5年,吉林省花生种植面积有望达到800万亩左右,发展空间巨大。

  省农科院组建花生学科,先后承担省部级各类花生科研项目12项,围绕品种资源、遗传育种、高产栽培、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领域,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获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多数为国内先进水平,为吉林省花生科研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几年来,省农科院花生学科在坚持自主创新开展花生科研的同时,与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等18家单位,开展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丰富阅历,拓宽视野,加快研究步伐。通过引进创新和原始创新,目前拥有各类种质资源1000余份;培育出蛋白质含量在30%以上、含油量约60%、油酸含量在60%以上的花生优质材料15份;选育出耐低温种质资源15份,耐盐碱种质资源10份。

  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突破。通过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完成了花生大样本和单粒自然风干种子蛋白质、含油量和主要脂肪酸含量的近红外品质定量分析模型构建,并用于品质育种。

  花生育种取得重要成果。省农科院经济植物研究所通过引种鉴定、系统选育、杂交育种、化学诱变育种等手段,自主选育出吉花1号、2号、3号和4号新品种;通过合作研究,育成了花育40号和花育41号2个新品种。

  在项目研究的同时,成果的示范和转化为花生生产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省农科院在双辽、梨树、扶余、前郭和白城市洮北区5个市县,建立10个花生新品种新技术成果示范基地,通过集中授课、现场会等形式及科研成果的田间展示,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

  吉林省花生发展始于基层农技部门,壮大于省级农科院技术支撑。近年来,全省形成了一支从事花生研究与推广的人才队伍,其中具有高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有30多人。

  统计数据证明了花生作为吉林省第四大作物的推广价值:

  2008年至2010年,双辽百户花生种植户调查结果显示,在同等地块种花生与种玉米的效益比较,667平方米花生纯收入平均为606元,与同等地力有水浇条件的玉米相比,是玉米的2倍以上。

  松辽黑猪新品种――吉林省首个国家审定瘦肉型黑猪品种,引领支撑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

  多年来,省农科院畜牧分院坚持科技创新,开展培育瘦肉型猪的攻关研究,在“七五”期间吉林中型猪合成系的基础上,“八五”期间组织省内的科研院校和有关企业联合攻关,培育我国北方第一个黑色瘦肉型母系新品种――松辽黑猪,结束了吉林省无瘦肉型猪的历史,并于2010年通过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这也是吉林省第一个国家审定的黑色瘦肉型新品种,2011年“松辽黑猪新品种选育”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发现,松辽黑猪遗传性能稳定,在放牧饲养的条件下,肌内脂肪含量达4.92%,肉质优良,是生产优质安全、特色猪肉的首选品种。该品种繁殖性能好、肉质口味好、抗逆性强、生产性能优良,填补了我国北方没有自己培育的瘦肉型黑色母系品种的空白。

  研究人员称,松辽黑猪适应能力较强,在松辽黑猪的培育过程中,培育单位对其开展了与长白山野猪的杂交组合。长白山野猪与松辽黑猪的不同杂交组合,随着野猪血统比例的降低,生长性能及屠宰性能得到提高,肉质性状三个杂交组合均处于优良之列,具有提高的趋势。

  松辽黑猪培育过程中,实行边研究边示范推广,目前,全省松辽黑猪基础母猪占全省基础母猪总量的4%左右。课题组在四平市梨树县、吉林市永吉县、通化市、白山市靖宇县进行存栏情况调查,目前,4县市松辽黑猪商品猪出栏数达18万多头。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29177-1.html

标签:农机 实验室 成立 重点 技术 农产品 山东省

上一篇:中央财政5年下达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381亿元
下一篇:辽宁锦州市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