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千百年来农民春播、夏耘、秋收的真实写照。而这一切,如今正被农业生产机械化彻底改写。
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罗家镇慈母村村民李小义种了300多亩水稻,每年“双抢”时都要为人工发愁。以前每逢“双抢”,他总要请20多个帮工,可即便开出170元一天的高价,熟练工依旧不好找。今年,老李请了一个农机专业服务队,只用3天时间就把以前要干一个多星期的农活全做完了,而且费用还不到手工的一半。
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农机化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农业机械正以其减轻劳动强度、增加粮食产量的全面优势,成为给农民播撒三农“红利”的赚钱利器。
[改革之路]
减劳动强度 增粮食产量
与传统人工作业相比,农机作业除了省时、省工、省钱外,机插秧技术还能以其严格规范的特点,确保基本苗数不增减、行距株距整齐划一,机插秧田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是增强作物抗病性、提高产量的重要因素。
为适应市场需求、推进城镇化建设,南昌市采取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加快农机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农机科技教育培训进程、加强农机安全与农机市场监管等多种手段,大力推广机耕、机收、机插作业。为了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南昌市连续三年实施“推广机插秧、创建高产县”项目,以减劳动强度、增粮食产量的示范带动效应,突破机插秧这个农机化瓶颈。
产量多、作业快、投入省、效益好的优势,让农业机械化生产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欢迎。截至目前,南昌市今年已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1562亿元,补贴各类农机具32952台套,使28330户农民受益。到今年,南昌市农机总动力预计达到470万千瓦,全市水稻生产机耕、机收和机插面积分别达到479万亩、410万亩和 115万亩,机械化作业水平分别达到90%、77%和21.6%,综合机械化水平62.9%。
[红利变现]
农机收益面宽路广
在今年的中稻种植中,因为采取机耕、机插、机收等全程机械化技术,新建县15万亩稻田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与手工插秧稻田相比,机插秧平均亩产高出41公斤,15万亩采取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大田,实现增产615万公斤。
粮食增产是农机化作业的第一个“红利”,却不是唯一一个。今年夏天的“双抢”,青山湖区罗家镇慈母村农民万三毛和他的农机服务队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开着水稻联合收割机、农用车、耕整机等帮人割稻犁田,在大幅度提高水稻“双抢”效率的同时,自己也多快好省地大赚了一把。
近年来,为进一步推动农机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南昌市大力引导农机大户筹建农机服务合作组织。截至目前,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达到65家。以这些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农机服务产业,已成为南昌市农机化推广普及的另一大重磅“红利”的“出产地”。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新建县的农机服务纯收入突破500万元、进贤县的农机服务纯收入达到了873万元。
恒湖垦殖场张恒伟和他的农机专业服务社,就是从农机服务产业中淘到真金的受益人。2008年,张恒伟联合其他农机户成立了恒伟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当年,恒伟农机合作社完成机耕0.8万亩、机插0.5万亩、机收1.1万亩,实现收入110万元,合作社成员户均增收5.3万元。经过几年发展,通过采取与农户签订作业合同的方式,恒伟农机合作社逐渐为农户提供代育秧、代耕作、机插、机收等一条龙的机械化全程服务,作业面积不断增加、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今年,恒伟农机合作社作业面积超10万亩,经济收入达652万元。除去油料、人工、折旧等费用,今年张恒伟个人的农机服务纯收入超过30万元,合作社其他成员的纯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
[再谈改革]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来支撑
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谢华安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而且还要构建新型的农业体系,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的新型关系。
未来农业发展方向应该是高优农业,既要高效,又要高产,又要优质。不论是粮食作物,还是其他产品,只有安全生产,生产出绿色产品,才有高的附加值,才有比较高的效益。农业生产从整个社会来讲就是需要粮食和农产品。对农民来讲,有了生产的丰收,效益才能提高。
现在,国家有各种政策性补贴鼓励农民种田,接下来国家会投入更多的钱改善农业生产的设施、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另外会更加重视发展农业科技,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让农民能够通过科技的进步来提高效率。
改善“三农”,提高产量和提高效益。这靠什么?一要靠政策,二要靠人努力,三要靠天帮忙。此外,还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撑。没有农业科技的支撑,农业结构的调整、高效优质的农业缺乏后劲。所以农业科技的发展必然会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推动高效农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