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杨其长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日光温室主动蓄放热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近日通过专家鉴定。专家组认为,该成果是日光温室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日光温室主动蓄放热方法、基于热泵的主动蓄放热系统能效提升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近20年来,日光温室在我国北方地区发展迅速,面积已达1200万亩以上,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障冬季蔬菜供给发挥重要作用。日光温室主要利用后墙作为蓄热调温结构,在冬季不加温条件下也能进行果菜类作物的生产。但由于温室自身结构以及“被动式”蓄放热方式的局限,冬季夜晚低温冷害现象频发。为提高室温,很多地方出现盲目加厚温室墙体的现象,甚至达到了6~8米,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但依然无法达到有效调温的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和技术需求,杨其长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历经多年的潜心探索和协同攻关,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以流体为媒介的主动蓄放热理论与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以墙体为核心的被动式蓄放热方式,使蓄放热量显着提升。
该研究团队还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热泵与主动蓄放热系统结合的温室调温控制方法,使蓄放热效率大幅提升、取热方式更加简便,避免了打井、深挖地埋管等工序,为热泵技术在日光温室的应用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
该成果先后获得15项国家专利,并成功应用于东北、西北、华北等多个典型气候区,使每亩日光温室冬季蓄热量增加14.7万兆焦,最低气温提高5℃~6℃;果菜收获期提前15~20天,产量提高10%~15%;温室的墙体厚度大幅缩减,建设成本降低1/4以上,土地利用率提高超过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