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素有“秦陇锁钥”之称的军事重镇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亮丽的驿站,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依然在西北大地上、在孩子们的教科书上熠熠生辉,――这就是甘肃的会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这“地控三边,县居四塞”的重镇胜利会师,揭开了中国革命历史上崭新的一页。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徐向前、聂荣臻、任弼时、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留下过光辉的足迹。
红军走了,光荣的革命传统留了下来,革命传统发展到今天,就成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努力改变贫困面貌的精神。
崛起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
李文兵,48岁。这个西北汉子,出生在会宁县甘沟驿镇六十铺村,多年在外务工,每次过年回家看到年迈的父母和邻居老人为下一年的农耕准备着肥料、种子,地膜等繁重的体力劳动,累得老人们直不起腰,近年来由于市场结构的变化,大批的男女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剩余的都是老人,出现了大片的撂荒地,这块贫瘠的黄土地养育了这方百姓几千年,如今每当夏季来临,杂草重生,面对这些,李文兵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用多年在外务工积攒的2万元,又通过亲朋和银行借贷15万元,于2008年购置了2台“上海纽荷兰”大型拖拉机和附属耕种机械,首先解决了自家老人和邻居的耕种问题,为成立会宁县文兵农机专业合作社奠定了基础。
文兵农机专业合作社试运行于2008年,2010年4月正式注册,注册资金500万元,合作社地址位于会宁县甘沟驿镇六十铺村,现拥有大中型农业机械8台,总动力为700马力,并配套各种农机具15台(件),农机手4名,聘请高级农艺师1名,基本满足于农业生产的耕、播、松、收等一系列作业。配套修理车间3间280平方米,农业机械车库8间500平方米,并拥有马铃薯贮藏窖8眼1000平方米。周边辐射柴家门、河畔、甘沟驿等7个乡镇的农机作业。
合作社批准成立后,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专业合作社法》和合作社章程所规定的条款和要求设立社员大会和理事会,明确社员的权利和义务,充分发挥社员的积极性和农业机械的优势,以“服务成员,利益共享”为宗旨,本着“入社自由、退社自愿、地位平等、民主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风险共担”的原则不断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基础设施,积极创新管理体制。
合作社以“以农为本,服务三农”为宗旨,在服务中严格做到“五统一五保证”,即统一作业价格质量,保证农户满意;统一机手技术培训,保证队伍素质;统一完善各类档案,确保机具作业能力,保证管理有序;统一调配机械,保证服务到位,统一操作规程,保证安全生产。
“铁老公”高效作业 服务乡邻农户
为了更好地完善民主决策机制、规范内部管理制度,合作社建立了社员大会、社员代表制度,设立了理事长、理事和监事等职务,并健全了民主理财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按照会计核算要求建立台账,并由专人担任会计、出纳等职务,严格按照《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操作运行。
每引进一台新式农机具,在示范生产作业时邀请当地政府、村社干部和附近村民现场观摩,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讲解、指导和培训,并现场解答村民在生产中关键环节的技术难题,提高村民对新式机具的认识。在新机具演示现场合作社邀请县电视台记者全程报道,扩大宣传力度。在甘沟驿镇六十铺村进行马铃薯机械播种―施肥―除草―打秧―收获等作业演示,举办现场演示培训会6次,参训农民400多人(次)。通过现场演示培训,不仅推介了新型农业机械,为机手开展机械作业提供了技术保障,而且扩大了文兵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影响力。
通过文兵合作社这个载体,将周边乡镇的种粮大户和文兵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信息互通,及时为社员提供作业信息,及时帮助社员解决工作中碰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积极对外宣传合作社的优势,与外地种粮大户联系,扩大合作社的知名度,利用地区季节差,跨县区作业。
为了有效解决广大农户在农业生产中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机械化作业问题,针对农村土地撂荒的实际情况,合作社有序流转土地,积极推动家庭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合作社不断开拓服务新领域,努力增强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推动土地经营方式创新,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提高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从2010年开始,合作社尝试流转土地20多公顷,积极实施马铃薯全程机械化耕作,至2012年,流转土地达近70公顷,起到了较好地推广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了全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如今,那些难忘的事一直铭刻在人们的心里。自合作社成立以来,先后为当地五保户、残疾人和患重病者家庭免费耕种、收割50多户计60多公顷,减轻了当地留守老人务农耕种无劳动力的负担。
会宁县甘沟驿镇六十铺村郭堡社谢文龙2012年9月末突发意外车祸,全家人都在医院陪同手术,眼看着地里的玉米(2441,6.00,0.25%)全部成熟,得知这一情况,合作社立即组织社员带着收获机械和运输车辆深入地里,用自走式联合收获机将玉米棒直接摘穗剥皮运到他家里,等谢文龙治好伤回家看着满院金灿灿的玉米棒时,感激的泪水不禁涌了出来……
会宁县甘沟驿镇六十铺村李坡社70多岁的李彦真老人患严重的哮喘病,唯一的儿子又是先天性痴呆症患者,父子两人的生活就靠着近两公顷耕地,每年家里耕地的耕种着实是这家人的头等难事,自合作社成立后坚持义务为他家里耕种收全程免费服务,仅他们一家,合作社每年义务投资7000余元。
会宁县甘沟驿镇六十铺村郭家窑社唐瑞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带着儿孙在县城陪读,家里的耕地全靠体弱多病的妻子一个人操持,每到农忙时节身体不好的妻子一个人累死累活忙不过来,又常常找不到人帮忙,从合作社成立以来,从耕到种直至收获全程机械化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了和她一样留守妇女和老人的燃眉之急,看着这些能帮当地农民大忙的农业机械,她们亲切的称为“铁老公”……这样亲切的称谓曾一度迷惑了县电视台记者,他们在当地采访时只听说留守妇女有个“铁老公”,采访过程中却一直没找到,直到听她们解释后才摸着合作社帮农民大忙的农业机械说,这还真是名符其实的“铁老公”……于是,文兵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铁老公”传遍了会师大地……
改变传统观念 与周边乡镇共赢
传统的耕作方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甚至多数农户还是“二牛抬杠”,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在建立了合作社后,农忙季节前合作社就与农户签订农机作业协议,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对签约农户开展快捷的统耕、统种、统收等机械化作业,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由于机械化耕作、收获比牲畜和人工收获收费低,在会宁县,一般机耕较人工耕作每667平方米节约支出约30元,机收节约50元,因此机械化作业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从而实现了农民增收,同时外出务工农民也不再因农忙返乡而节约了路费开支,并多挣了工钱。合作社一直坚持:一是制定合理的收费价格。对五保户、残疾和患重病家庭免费收割,对付费困难者延后收费,提高了服务信誉;二是随叫随到,上门服务,准时作业,不误农时;三是保质保量,提高作业水平,减少浪费,达到农户满意。
自合作社成立后,不仅提高了农机具的利用率,使农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运用,而且合作社还发挥技术、人才和装备优势,参与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和推广,努力推动本县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针对本县玉米播种面积大,收割任务重的实际困难,合作社通过银行贷款购置了2台博远4YZ-4B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在收获作业时可一次性完成玉米的摘穗、果穗剥皮、果穗升运集箱、果穗箱倾翻卸粮、秸秆粉碎收集或还田等联合作业,每小时可收割玉米0.4~0.8公顷,极大地减轻了劳动负担,有力提高了劳动效率。
创意加行动加艰苦奋斗加责任,这一多米诺链条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文兵农机合作社成立以来,不仅在本乡开展农机作业,而且积极与周边乡镇加强联系,开展跨区域作业,利用农机优势,有效整合资源,极大地提高了机具利用率,增加了合作社的收入,壮大了合作社的经济实力,也实实在在解决了农民的燃眉之急。2012年深松330多公顷,跨乡镇机耕3330多公顷,机播3000公顷,机收2000公顷。实行了统一调度,统一行动,统一质量,统一价格,在服务中树立了自身良好的形象,赢得了农民和当地政府的认同。
发展方向:让农户更满意
李文兵的合作社认真贯彻学习十八大精神,把农户的满不满意作为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方向。
通过近三年运行服务,合作社机具装备水平不高,结构不优,多为旋耕机和小型播种机,用于玉米、小麦(2484,-2.00,-0.08%)免耕播种、收获的大型农机具相对较少的困难,根据会宁县种植业的实际情况,合作社计划贷款购置2台玉米覆膜播种机具,2台谷物收割机。会宁县种植荞麦6667公顷,水地小麦面积不少于3330多公顷,每667平方米从收割到入仓最少需要4个劳动力,利用收割机可减少3个劳动力,节省费用300元,节省总费用450万元。
积极参与保护性耕作及其它项目,以项目带动农业机械化合作社的发展水平。
继续探索开展多种方式的土地承包流转,扩大流转规模,争取达到330公顷的规模。
针对办公场所不规范、办公设施不健全、不完善,信息堵塞,机械库棚建设相对落后的实际,合作社计划多方筹措资金,在办公场所和库棚建设上下大力度,争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库棚和办公场所。
土地是衣食父母。李文兵和他的合作社深深地爱着这块土地,也深深地植根于这块土地,他将土地喷香的爱捧献给人们,福泽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