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旱年春耕善用每担水(图)
2013-04-06   来源:昆明日报    


膜下小苗移栽技术在石林全面推广

  速读 针对旱情持续的严峻形势,全市各县(市)区都把抗旱保春耕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选派农业科技人员深入乡村,对旱情、苗情、墒情进行实地监测,指导群众全力落实浇水灌溉、增施有机肥等抗旱措施。目前,各项春播物资已陆续送往农户手中,全市春耕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春耕

  嵩明 万吨优质农资确保供应

  春耕生产对农民群众来说是一年中的大事,节令耽误不得,农资更是马虎不得。嵩明县供销联社立足服务三农,积极调运储备,为农户备足、备好万吨农用物资,为保障今年春耕生产顺利进行打好了基础。

  “我们这个大庄农资销售点,目前储备的化肥有1000多吨,就目前来看已经能满足周围老百姓的种植需要,我们还会根据他们种植结构的需要不断地引进更多的农资产品,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嵩明县供销联社嵩阳街道大庄村委会销售点的工作人员杨彦介绍。大庄村委会销售点是嵩明县供销联社最为偏远的销售点之一,尽管离县城十七八公里,但这里销售的农资品种同样丰富,价格也跟城里卖得一样。

  嵩明县供销联社在全县三镇一街道设有像大庄销售点一样的网点91个,可以覆盖到各村居委会,无论偏远的山村或城郊结合部,农民群众都可以在家门口买到化肥等农资。今年,嵩明县供销联社从“早”字入手,以“服务三农,方便群众”为宗旨,做到早衔接、早进货、早储备,充分发挥供销社保货源、保质量、稳价格的主渠道作用,严把进货关,确保商品质量,在采购中,坚持“四不进”原则,即技术不达标、不是优等产品、不是名牌产品、不是正规厂家不进,从进货渠道上保证农资商品质量,让老百姓买上放心化肥,用上放心农药。

  截至目前,供销联社农资公司认真做好化肥、种子和农药等农资商品的使用调查,对农民所需的农资进行登记造册,详细记录农户的种植规模、农资使用等情况,并根据调查需求购进了碳酸氢铵2639吨,普钙4200吨,尿素3000吨,复合肥1100吨。共计11000吨,同时,还储备了薄膜80多吨,小农具上千套,库存可以确保嵩明县春耕农资供应,做到不断档脱销,满足农民需求。

  记者达娃・梅朵 通讯员刘寅报道

  宜良 旱年更重科技增产增收

  推广0.8万亩育苗移栽、0.5万亩水稻旱育秧、5万亩地膜覆盖等抗旱节水节肥栽培技术;推广水稻、玉米良种……今年宜良的春耕生产大兴科技,利用最新的技术促春耕,力争完成大春粮食生产1.3万吨的目标。

  今年宜良全县大春作物总播种面积计划36万亩,粮食总播种面积24.75万亩。目前,全县已就位水稻良种450吨,玉米良种420吨,氮、磷、钾各种化肥18500吨。同时,对于干旱造成的绝收农作物已经开始了翻犁、晒、整地理摘。在匡远街道南羊街社区,村民们已经开始用犁地机翻整土地,500多亩的田地里,3台犁地机一起开工,一派春耕繁忙的景象。

  大兴科技促春耕是今年宜良春耕生产的重头戏。在全县范围推广0.8万亩育苗移栽、0.5万亩水稻旱育秧、5万亩地膜覆盖等抗旱节水节肥栽培技术,让农民在大旱之年有收成希望。在匡远街道福谊社区上马房村,家家户户都在家门前的旱地上开始育秧。村民们忙着在田间翻整土地、撒农家肥,还把整理土地时的小石头、硬土块放在塑料袋里,用来压住塑料薄膜。县农业局副局长袁川说:“今年计划推广0.5万亩旱育秧,现在是起步阶段,基本完成了五分之一,到4月中旬开始大面积育秧。”

  作为“滇中粮仓”的宜良,今年还狠抓3.2万亩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22.5万亩水稻、玉米、薯类测土配方施肥、4万亩大田水稻壮秧剂、4万亩水稻综合集成技术,在推广新技术的同时,不断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争取在大旱之年,利用科技这一利器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记者杨阳 通讯员邱晓坤报道

  寻甸 5000万农资补贴统一兑付

  为确保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寻甸县及时兑付各项国家惠农直补资金。截至目前,通过惠农“一折通” 及时、高效、准确地兑付了2013年农资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资金共5737万元,补贴面41.21万亩,受补农户115783户。

  农资综合补贴面积以寻甸县二轮承包面积核定后的实有耕地面积为基数,水稻良种补贴依据水田面积,玉米、麦类、油菜良种补贴依据旱地面积。每项补助由各乡镇街道核定面积到户,将补贴信息录入农民补贴“一折通”数据库,进行公示审核,报县财政局审核汇总后由县农村信用社统一兑付。

  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的及时发放,有效缓解了广大农户购买化肥、农药、薄膜、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经济压力,对稳步推进寻甸大春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讯员廖云晴 记者杨阳报道

  抗旱

  石林 移栽3万亩膜下烤烟小苗

  四年连旱,给石林县的烤烟移栽工作带来重重困难。为提高烤烟抗旱能力,保障在最佳节令内移栽烟苗,石林县今年首次推广3万亩膜下小苗移栽,其中鹿阜街道办石林片区1.74万亩、西街口镇1.26万亩。截至目前,已完成膜下移栽123亩,预计4月10日前完成移栽。

  石林西街口镇箐门前烤烟移栽烟田一片春耕繁忙景象,烟农们正忙着移栽烟苗。“定根水要足,再浇一点,塘水还未全部落完时就要明水移栽……”石林烟草分公司的技术人员正在烤烟移栽现场指导村民进行膜下小苗移栽。由于采用膜下小苗移栽技术,今年全县烤烟移栽时间比往年提前一个月。推广节水移栽技术,已成为干旱之年石林烤烟春耕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采用新移栽技术后,3月底移栽烟苗,错开农时高峰期,不争劳力,用工便宜,亩均降低劳动成本40-60元。”石林县烟草公司生产科科长杨东升介绍,膜下小苗移栽技术是一种效果明显的节水栽培技术。与常规栽培方式相比,最大特点就是移栽时原本会露在地膜外的烟苗全部留在地膜内,在地膜内形成温室效应,叶片蒸腾失水少,不仅利于保温保水、抗旱节水,还能使漂浮苗提前适应土壤环境。此外,根系在高温、湿润的环境中生长快,能有效提高干旱环境下的烟苗移栽成活率。“膜下小苗移栽技术已在红河州泸西等地推广了三年,抗旱成效非常明显。面对连年干旱的现状,膜下小苗移栽技术将会在石林大规模推广。”杨东升表示。

  据了解,常规移栽需浇4-5次保苗水,采用膜下小苗移栽后,烟苗移栽后20天内不用浇水,可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同时,膜下烟栽培还能有效降低烟草花叶病发生,减少烟农损失,烟农采纳积极性非常高。最近几天,西街口镇威黑村委会中寨村烟农毕玉华自发采用新技术移栽自家10亩烤烟。“等雨水来再移栽烟苗不现实。趁着推广新技术,我赶着这几天把烟苗移栽完,空闲时又可以做很多农活。”毕玉华边移栽边说。

  通讯员侍伟 记者杨雪煌 安福燕摄影报道

  安宁 八街7000亩蔬菜成抗旱示范

  近日,昆明市农业局菜花处到安宁八街调研蔬菜基地生产情况。通过新建、改造的7000亩蔬菜透着浓浓绿意。充分显现了大旱之年更好、更快发挥抗灾、安全、增产的蔬菜基地综合生产能力,在各县区树起了示范。

  在八街镇摩棱营、二街村,2012年新建和提升改造的蔬菜基地上,农民正忙着灌溉、护理菜秧。“这片通过新建或改造的7000亩蔬菜基地,长势喜人,沟渠有水浇灌,不仅充分显现了巩固提升蔬菜基地综合生产能力,还使其在大旱之年更好、更快发挥抗灾、安全生产、增产的效能。”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像安宁八街这样的地块,是今年建设蔬菜安全生产示范区及新品种试验示范区较好适宜地。结合目前蔬菜产业的迅速发展及当前严峻的抗旱形势,市农业局特别是菜花处将加大蔬菜科技人员及统计人员深入一线指导抗旱工作力度,并做好蔬菜旱情监测和产销动态的统计上报。利用各种节水、控温、保湿措施,发挥现有水源的作用。通过调整品种结构等,千方百计稳定蔬菜生产面积,提高生产能力,确保市场供应。强化科技支撑,提升整体标准化及质量安全水平。重点在蔬菜主产区建设蔬菜安全生产示范区,以点带面辐射带动1万亩,逐步提高菜农安全生产意识和蔬菜产品质量水平。

  同时,积极推进蔬菜新品种试验示范,通过引试、示范一批优质、抗病、高产、抗逆性强的蔬菜优良品种,或市场适销、俏销的替代品种,从整体上提升品种适应市场能力和科学种植水平。

  记者杨雪煌报道

  富民 蔬菜下种前要做“抗旱锻炼”

  持续干旱对富民县的蔬菜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据富民县农业部门统计,截至3月10日,蔬菜累计生产受灾面积10187.02亩,成灾面积4724.5亩,绝收面积3580.5亩,经济损失259.56万元。为提高抗旱工作的主动性,富民县今年蔬菜种植将采取集中育苗和以水布局,合理种植相应品种等抗旱措施,同时,所有蔬菜种植前都要进行抗旱锻炼,提高蔬菜抗旱能力。

  今年,富民将在水源条件较差,取水较远的地方选择种植耗水量较少,抗旱能力较强的大豆、南瓜、马铃薯、鲜食玉米等,在水源条件较好,地下水位较高,取水方便的地方,则引导种植户选择种植耗水量较大的黄瓜、甘蓝类、白菜类、芥菜类及绿叶菜类蔬菜。充分利用水资源在房前屋后、机井四周多种生育期短,需水量少的速生菜,保障市场供应。

  此外,富民今年的蔬菜种子下种前要进行抗旱锻炼。播种前,浸泡种子,种子吸胀刚露出胚根时放在阴凉处风干,然后播种,提高植株适应干旱的能力。苗期则适当控制蔬菜的水肥供给,进行蹲苗,促进蔬菜根系的生长,提高蔬菜抗旱能力。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28356-1.html

标签:农机 春耕

上一篇:陕西省掀起抗旱保苗保春耕热潮 完成春灌720万亩
下一篇:央视农业频道“2013春耕行动走基层”巡演活动走进商丘梁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