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中国开镰 世界奇观 四十万台“战车”投入麦收会战
2013-05-3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 “麦客”的前世今生

  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中,描写过古代劳动人民麦收的场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可见,在没有机械化耕作的时代,小麦都是靠人工收割的,而且往往是不分男女老少,全家一起上。

  “过去的时候没有收割机,拖拉机也很少,我们一般都是用镰刀、木耙、大扫帚等农具收割小麦,这样割很累,效率也很低。因此,那时候有一些人专门从外地来帮农户收割小麦,我们支付他们一些费用,这些人就是‘麦客’,他们也是用镰刀割。”黄传友对本报介绍说。

  如今,用镰刀割小麦已经成为了历史,原来的“麦客”,也变成了“机械麦客”。这个“机械”,便是联合收割机。

  联合收割机,全称叫谷物联合收割机,在上世纪50年代初被称作康拜因,能够一次性完成谷类作物的收割、脱粒、分离茎杆、清除杂余物等工序。

  谈起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的过程,黄传友很是熟悉,他说:“小麦成熟后,自己找联合收割机,一般村里的不够用,都是找外地来的。割完之后回到地头上,按按钮让麦粒流到事先预备好的带斗篷的汽车或三轮车车厢里,然后再运走。装运的车是专门在地头上跟着的,自己家有就用自己的,没有就用人家的,通常是30元运一车。运回家后,再拉到村里的路上去晒。”

  那么,收回来的麦子去向如何?黄传友说:“收回来的麦子都是农户自己先屯着供自家食用,等大概秋末到元旦期间,国家粮食储备库会开库收粮,那时会有人专门来村里收小麦,我们再把吃不完的小麦卖出去。我们这里一般卖出的比自家食用的多3-5倍。”

  其实,以前的“麦客”几乎都是因生活所迫在农忙时离家,通过替人割麦来填补家用,类似于现在的农民外出打工。而且生活工作环境恶劣,经常露宿在村镇的一些屋檐下,甚至是露天,如同难民,偶尔才会夜宿雇主家。在饮食方面,一般雇主都会管饭,因为夏收时间紧,工作强度大,一般饮食雇主都会善待,但也有例外,有些吝啬雇主会敷衍。

  对此,李洪宾说:“现在到外地去收割麦子都是自己解决伙食,主要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不需要为生计考虑。住宿也不像以前那样露宿,而是住在宾馆里。而且,政府还为他们开通绿色通道,免收过路费等。”

  据了解,河南省农机局与交通厅联合核定9万张农机跨区作业证已免费发放给农民机手,可凭证享受通行费减免政策。而除免收过路费外,各地农机部门也积极协调石油石化部门保障用油供应。今年江苏农机局就与中石化江苏分公司联合设立了700个农机用油定点加油站、开辟了600多条为农机加油的绿色通道,增加农机作业用油储备5万吨。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28092-1.html

标签:农机 投入 麦收 会战 万台 开镰 世界 中国

上一篇:八千余杀虫灯值守京郊农田
下一篇:新疆春耕春播农机化生产工作接近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