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复制的成功
在中国收获机械史上,新疆-2是一个无法复制的成功。
“1993年,新疆-2首次上市,当年的销量是100台。然后是400台、1200台、3000台、8000台,每年都在以成倍的速率增长。然后到了1998年前后,新疆-2和新疆联合收割机厂(其间与中国农牧业机械总公司重组为中国收获机械总公司,即中收)一起迎来了巅峰期,连续三年产销量过万台,中收也一度在全国拥有平度、寿光、静海、藁城等13个分厂,如日中天。”2000年底来到中收的党延德并未亲历这段辉煌,但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他所在的工厂就向新疆联合收割机厂及中收公司供应配套产品,他见证了这段不凡历史。“当时的产品利润率甚至达到了10%,而当时农机行业的整体利润率只有1%―2%而已。”
后来,中收因种种原因难复往日辉煌,但新疆-2的传奇却并未停止书写。
上世纪90年代末,北汽福田掌门人王金玉看到收获机械行业的机遇,开始大举介入农机行业。21世纪初,福田雷沃重工在稳定提升新疆-2机型性能的同时,开始从产品的外观、操作舒适度以及品牌宣传上大做文章,“麦客”“谷神”等名字变得家喻户晓。福田雷沃重工以一匹黑马的姿态迅速介入中国收获机械行业,并成功登顶,新疆-2的辉煌也随着福田雷沃重工小麦收获机市场占有率超过70%得以再度延续了十年之久。
如今,中国市面上的小麦收获机,九成都脱胎于新疆-2。这款产品凭借其惊人的适应性和性价比,统治了中国小麦收获机械市场长达二十年。时任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的王智才曾经评价,新疆-2是一款划时代的产品。高元恩则表示,若说新疆-2这款机器成功地解决了中国的小麦收获机械化,这个评价亦不为过。
“可以说,新疆-2是我国跨区机收’南征北战‘的装备基础。”高元恩说,“新疆-2这款机器稳定性高,白天晚上都能作业,无论小麦是干燥还是潮湿都能保证不错的作业质量,体积小、转弯半径小,能够适应小田块的作业需求,能在小麦完熟前及时收获,这些都是小麦跨区机收的硬性指标。”
然而,新疆-2这个农业装备史上的传奇,却再难如法炮制。
“首先,新疆-2研发周期很长,研发的客观大环境也很好。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农机科研在荒废多年后开始复兴。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中国农机院牵头,各生产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在一起进行了很多农机部件的基础性研究,各单位积极性都很高涨。”高元恩说,当时搞科研,产学研推几乎实现了完美对接。“由于都有明显短板,靠单一力量谁也无法完成研发,于是,各单位在合作开发和成果共享上进行得非常顺畅,农机行业的基础性、共性技术积累也是在那个时期完成的。”如今,各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成果共享却因缺乏有效约束和监督变得难以实现,基础性研究匮乏,企业作为研发主体实力不足且注重短期效益,真正在行业中具备革命性的研发和技改已十分鲜见。
即便能够在科研和技改上实现突破,要达到新疆-2的成就,仍需要更多客观条件。
新疆-2诞生于我国施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两件历史大事的交接点上,可以说完美地嵌入了时代背景。“新疆-2在刚开始下地实验时,遇到的困难是很大的,老百姓很难接受。”高元恩说,“当时,机具作业后,老百姓都会趴在地上吹,看看有没有掉粮。那时候人力成本极低,只要机具掉粮,农民就会立刻把机器从地里赶出去。后来,人越来越贵,和高企的人力成本相比,2%―3%的粮食损失率根本不算什么,农民都会算这笔账。”
就像15世纪末期的哥伦布、19世纪初期的拿破仑,新疆-2足以被作为一个象征符号,标识其所处的那个时代。而这种成功,也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时代选择。
然而,我们真的就无法从中学到什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