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填埋、焚烧和综合利用(再生循环利用)三种。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把填埋作为首选,而不少垃圾场是各方利益的结合体。但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土地稀缺的国家,特别是在人口密集、垃圾产生量大的城市地区,填埋方式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表示,垃圾处理现在看来绝对不是我们发展中的单纯的“垃圾问题”,应当放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放到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高度上去认真面对。
他认为,最好的处理办法是先焚烧然后再填埋,这样会大大减少填埋量,减少对土地的占用。同时垃圾焚烧发电也能够“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但现实的困境是很多地方担心垃圾焚烧带来大气污染,焚烧场周边的居民抵触情绪很大。实际上,我国目前的技术已经可以实现燃烧后每立方米空气二恶英的含量不超过0.1纳克,符合欧盟的环保标准。
北京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负责人也曾表示,垃圾经过焚烧之后体积是原来的五分之一,重量只有原来的十五分之一,可以有效减容。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曹淑艳曾指出,垃圾焚烧要保证监管到位,监测数据真实可靠,增加监管的透明度,让公众不仅参与项目的环境评估,还能参与到垃圾处理设施建好后的运营监督中。她提醒,垃圾焚烧的前提是要做好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工作。
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就被列为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然而至今,很多城市中的垃圾分类工作依然举步维艰,甚至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于2011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垃圾分类之所以很难推行,受访者眼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人们难以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63.0%)。其他原因还有:政府不重视(62.1%);政府投入不够(61.4%);分类标准复杂,很难掌握(54.3%)等。
2012年9月23日,国家发改委环资司有关负责人在东盟博览会上表示,目前我国有上百个城市、近千个县没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关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国家将投资60亿元加以处理,并将推出利好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各地方政府也将有450亿元投资鼓励垃圾清洁处理。
解决“垃圾围城”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以及全民的积极参与。陈昌智呼吁,全社会都要倡导垃圾减量、分类处理,使垃圾的总量降下来,尤其要倡导简单化生活,杜绝过度包装、过度消耗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