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藏日喀则市珠峰农机有限公司白朗县作业公司,两座大型库房里整齐摆放着各型农机具近530辆(台)。
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白朗县依托珠峰农机有限公司白朗县作业公司,采取“作业公司+协会(村委会)+农户”的运作模式,全县农机作业水平显着提高。2012年,白朗县机耕、机播、机收综合机械化作业率提高到80%;今年,公司作业涉及2个乡镇13个行政村,作业面积2万余亩,全县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92%、85%、65%。
伴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扶持力度加大、日喀则地区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项目的有效实施,不仅解放了大批劳动力,也使群众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部分群众萌生了“组团队、揽大活、赚大钱”的想法。
日喀则地区先后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性质的农机生产经营合作组织。目前,全地区共有各级各类农机合作组织18个,其中大型农机化作业公司1家,规范化农机专业合作社6家。
“在加快农机化进程中,日喀则地区把农机合作社作为优先补贴对象,农机联户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等直接从事农机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在购置补贴机具时,均能享受50%的补贴。这一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机合作社购置农机具的积极性。”地区行署分管副专员巴桑告诉记者。
统筹项目,整合资金是发展农机合作社行之有效的措施。地区整合各类农机推广项目,优先将农机合作社作为示范基点,并在规定范围内给予项目资金支持,大幅提升农机合作社的综合实力。
有了农机具,技术上去了,服务能力增强了,作业空间则是农机合作社生存最重要的环节。为此,地、县在各农机示范推广点积极为农机合作社提供充足的作业空间,开展跨区域作业。“今年,不仅在我们自己乡作业,还在附近几个乡开展作业。”珠峰农机有限公司白朗县作业公司走出白朗县,“今年,我们在萨迦县开始拓展业务了,耕地1万多亩。”作业公司总经理尼玛次仁告诉记者。
对于使用惯“二牛抬杠”的农民来说,技术始终是一道艰难的坎。对此,加强合作社技术人员实践技能培训,在教室讲理论,在地里学操作,组织人员赴区外学习,把能想到的招儿都使出来。
随着全地区农机合作社不断发展和壮大,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为广大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南木林县艾玛岗乡恰热村农机合作社通过使用马铃薯播种机、收获机等先进机械,不仅使马铃薯播种、收获作业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大批的劳动力得到解放,经济效益也有了明显提高。今年,该村马铃薯机播面积为1500亩,共使用了23台播种机,46个劳动力,用时23天,如果按照传统种植模式,则需要184个劳动力和46天时间。机械播种亩用种量也由原来传统种植模式的600斤减为400斤,如果按每斤薯种0.8元计算,仅种子一项就节约资金24万元。
合作社不仅为广大农户提供代耕作业服务,同时在引导土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解放劳动力等方面具有巨大促进作用。今年,拉孜县曲玛乡贡岗村结合土地整治项目,通过政府引导,鼓励群众互换耕地,对项目区耕地进行了统一回收、统一建设、统一分配,既解决了承包土地细碎化问题,又积极支持土地有偿流转。
农机合作社通过开展作业服务,不仅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事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本报记者 陈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