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一户的土地很难实现连片种植,大型农机不能真正发挥效用怎么办?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进城人数增加,留守农民逐步老龄化,将来谁种地?
先进的大型农机价格昂贵,普通农户甚至农机大户买不起的问题能解决吗?
一连串的现实问题引起黑龙江省农委农机局局长郑联邦深思:在家庭经营仍然是农业经营主体的情况下,选择和培育什么样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可以在适应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预期目的?
郑联邦认为,此题的最佳答案是现代农机合作社。
规模经营呼唤新型农业模式
因地制宜是各地农业发展的根基。大多数地区的农机合作社目前仍以代耕、代收等服务作为盈利点,而在黑龙江地区,单纯的农机代耕很难给合作社带来利润,原因是当地所需农机投入较大,代耕面积必须达到一定量才会产生利润,而这个“量”将会非常惊人。郑联邦认为:“这种情况就迫使黑龙江的农机合作社必须将机器与土地紧密相连,从而实现节本增效、提质增效。”
对于黑龙江地区的现代农机合作社来说,土地代耕、租赁可以有,但土地入社必须有。黑龙江省委农办、省农委主任王忠林认为:“农机合作社的作业对象是土地。代耕既不能解决土地规模经营问题,又不能解决农民组织化问题,因为土地仍是农民分散种植,农民与合作社是雇佣关系,合作社为农民进行某些生产环节或全过程的生产技术服务,农作物种植品种的选择权仍在农民手中,同一块地上种植不同的品种是常有现象;租赁虽然解决了土地规模经营问题,但也没有解决农民组织化问题,因为合作社虽然统一经营土地,但农民与合作社是契约关系,没有参与合作社决策;只有土地入社才能既解决土地规模化问题,又解决农民组织化问题。土地不仅成为农民参与合作社分配的重要依据,也成为与合作社联系的纽带,这在农民只能拿出土地参加合作社的情况下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与合作社成为利益共同体。”遵照此原则,黑龙江地区探寻出一套“带地入社,保底分红”的经营模式,现已成为当地好评率最高的经营战略。
那么,这种合作社经营模式的最终受益者是谁?合作社或是农民?郑联邦认为这是此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他认为,国家补贴绝不是给合作社的,而是给合作社中的每一名社员的,简单说就是谁把地拿出来就把钱给谁,大家共同创造利润,国家补贴资金平均分给合作社成员。一定要避免少数人获取国家补贴,确保广大农民享受到国家的惠农政策,这是办好合作社的关键。
当前,国家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很大,尤其在黑龙江地区,政府对合作社的装备投入已高达60%,其中国家购机补贴资金占30%,省财政资助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