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统一规划,农机推广与道路配套“两张皮”
一面是农民购买农机热情高涨,农机化快速发展;一面是农机作业转移通行的机耕道建设严重滞后,有机无路走、农机下田难的矛盾日益突出,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统一规划,农机推广与道路配套“两张皮”。
“机耕道建设主要以项目形式下达,有农综的,有水利的,也有国土的,各个项目都需要各自交账,资金分散在多个部门,没有捆绑使用。” 王洪开说。
“条块分割比较严重,没有一个部门来牵头、组织实施,缺乏统一规划、部门协作。”市农机办有关负责人说,农机办只负责搞农机推广,改进装备,道路设施由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水土保持、基本农田建设等多个项目来建设,在一个项目上有时候拿点资金出来搞机耕道,零敲细碎。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项目在实施中,没有征求农机部门和农户意见。有的田坎砌得太高,导致农机下不了田,有的道路宽达2米,有的不到1米。
“通通村公路有了,差的是田间道路。”何昌中说,修机耕道要根据田来设计,一般的高10多20公分,不用搭跳板,宽度最好是1.5米到1.6米,联合收割机都能过,农用车也可以过,耕田、插秧、收割一体化,谷子收了之后不用肩挑背磨就可以直接拉回家。“设计时,最好征求农民意见,我们农民才晓得哪个地方好下机器、上机器。”
据了解,今年,云阳县出台《加快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将改善农业机耕条件作为重要一条,凡今后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生产基地及实施基本农田建设等涉农项目,必须以农村机耕道路、排灌设施建设为重点,保障建设项目90%以上规模农业机械能顺利进入作业。
市农机办有关负责人称,目前我市正在积极促进农业机械化立法,并将与其它部门积极沟通、协调、合作,搞好农机机耕道建设,满足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
记者感言>>>
加强农村机耕道建设需形成合力
向婧
农村机耕道是既可供简易农用机动车行驶,又可供各种农业机械行走的农村道路,包括村组道路和田间道路。
在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与农机化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乡村机耕道建设却严重滞后。这一方面影响了农民群众利用补贴政策购置农机的积极性,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农业机械下田作业,阻碍了农业现代化步伐。
现在,农村通达、通畅工程建设受到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出门“难”渐渐变成历史,但田间道路却成为农村发展的一大“短板”。“要实现农机化,先要修好机耕道。”这是农民尤其是农机手的共同呼声。
当前正在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解决群众最期盼的问题,因此,各地应将机耕道建设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因地制宜,科学指导,同时节约土地资源,建好机耕道,满足农业机械作业要求,让农机出门不再难。这需要各级政府、农机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要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