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去的一亩三分地到如今的动辄几百上千亩,从过去的拼体力到如今的拼脑力,从农民到农场主,带来的是农业的多重跨越。
从农民到农场主,倒逼提档升级
种田,用上了GPS。“瞧!这张图是上个月请专业测绘队用GPS定位做成的。这块地西高东低,最大落差有一米多。”徐州铜山三堡镇海湖农场主彭永辉指着办公室墙面上的农场现状图给记者看。
今年5月,彭永辉注册成立拥有800亩地的家庭农场,第一件事就是花钱请人制作了这张图。“现在是农场主,跟过去当农民不一样了,得跟得上变化!”彭永辉笑着说。GPS给土地做了全面“CT”后,他又请来农业专家做了一张农场规划图,根据地势高低、肥贫而“因地施种”:这是水稻区,这是瓜果种植区,这是种苗培育基地……跟过去凭感觉种地不同,他的土地现在分为多种类型,实施多样化、精品种植。
家庭农场的出现,不仅给农民的传统思想“洗脑”,也让老的生产方式提档升级。8月22日,在铜山张集镇见到顺发农场主王士涛时,他刚从山东潍坊考察回来。前段时间,潍坊的一家农机公司邀请他们去免费参观玉米联合收割机的使用。“以前我家种水稻、小麦主要靠人力,我之所以报名去参观,是因为现在不一样了,机械化是农场发展的趋势,早学早主动。”出去转了一圈后,启发很大,他回来后立马买了插秧机、烘干机。
提档升级后最显着的变化是,外流的人才回来了,重新向土地集中。8月的盱眙玉皇山,瓜果飘香,桃红葡紫。自从承包这片荒山的季厚礼在年初成立了家庭农场,盱眙40多名青年农民决定放弃在外打工的机会,加入到他“石头缝里打江山”的事业中来,其中包括6名本科生。家庭农场激发季厚礼进一步攀大靠强,引进技术外援。他已主动与南京的科研院校合作,先后邀请省农科院、南林大、南农大的专家来实地考察指导,并签订了长期技术服务协议。“拦住地面水、蓄住天上水、补调淮河水、提取地下水、保住土壤水”,就是专家设计的一套补水体系,这让他今年逢大旱而不缺水,仅瓜果收入一项就达200多万元。
拉长短板,会经营才是合格农场主
市场起伏跌宕,是影响农业生产的最大障碍。家庭农场出现后,我省各地的农场主们在积极应对市场上做出探索。
开着雪佛兰汽车,玩着苹果手机――吴晓泉这位“70后”是开心家庭农场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手下的3000多亩地,有一半用来种植中杭白菊、丹参等中草药。前几年,风调雨顺,一年能赚五六百万元;后几年行情不好,本和利跌进去了。而家庭农场成立后,他觉得不能再这么“赌”下去,今年5月投资300万元建了脱水加工厂、冷库,他说这就相当于两条腿走路,“行情好的时候能卖,行情不好或者天气不好时自收、自加工、自储藏,价格高时再出手”。
“会种地不是本领,只能赚小钱;会经营才能赚大钱,才是合格的农场主。”淮阴区农工部副部长杨恒武说,在经过农民向农场主过渡后,越来越多的农场主学会了两条腿走路,除了能生产,还能简单加工、包装、储藏。他认为,这样的一条链,是家庭农场发展的趋势,也是其承受市场风险的一大法宝。
经营意识勃起的另一面,体现在农场主对市场、品牌的新认识、新追求。“文举土猪肉”、“开心菊花”、“刘桂兰红椒”――在农场出现不到半年时间里,苏北兴起了一股商标热,农场主们纷纷拿自己的拳头产品注册商品,并利用它去“攻城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