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极大地释放了农业生产力。“吨粮田”就是在农村改革的大潮中不断打造出来的。
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粮食增产带来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从一个种田能手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行家里手,河南武陟县马宣寨村的村民王福军自己也不会想到,6年前试手的专业合作社,一直顺风顺水,让村里的粮食产量大大提高,还使村里的优质稻米卖出了好价钱。目前,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7000多户,通过土地流转,实行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经营。采用统一供种、技术管理、施肥、收割、加工、包装销售的“六统一”模式,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一条龙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再次见到王福军时,他说:“同样是那块田,改革不改革,结果大不一样。”
目前,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超过68.9万家,实有成员超过5300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潜力巨大。单户、联户、大户、家庭农场等正丰富着农业经营体系。
农业产业化的深入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到2012年底,我国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超过30万个,带动农户达1.8亿户,加入产业化经营年户均增收2800多元。目前,全国农村公益监管服务机构15.2万个,农村经营性专业服务组织超过100万个。
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迈出新步伐,为粮食丰收创造了机制条件。
目前,我国土地承包关系进一步稳定,土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并呈现出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的趋势。到2012年底,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2.78亿亩,比2011年底增长22.1%,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合同)总面积的21.2%,比2011年提高3.5个百分点。在全部流转耕地中,流转入农民合作社的占15.8%,比2011年底提高2.4个百分点。流转合同签订率达到65%,800多个县(市)、1.3万多个乡(镇)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服务在田――不做好“田保姆”,再好的地也白搭
“庄稼,就得靠伺候。说浇水吧,现在浇灌的水送到了田头。只要给乡镇水管站打个电话,说是哪块地需要浇水,浇多少水,抗旱服务队都能服务得周周到到。”山东省武城县李家户镇后旺庄村的农民王之河这样说。“要指着丰收,就得做好‘田保姆’,要是做不好,再好的地也白搭。”
服务在田,做好节水栽培。
针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粮食生产耗水量大的特点,山东、河北正在大力推广生物、农艺、工程等综合节水措施,确保粮食生产可持续。河北省农业厅厅长赵国岭说:“夏粮生产我们已经探索了很好的节水栽培措施,秋粮生产同样如此。”他说,河北省加大粮食节水品种选育和推广力度,示范推广了一批节水性能强的品种,充分发挥了生物节水的作用。结合实施标准粮田项目,河北还在35个粮食大县,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微喷技术,每亩可节水80立方米。
服务在田,搞好高产创建。
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部署,粮食生产要坚持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的总要求,确保丰产丰收。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着力加强800个产粮大县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扩大粮棉油糖高产创建规模,在重点产区实行整建制推进,集成推广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模式。目前,高产创建补助资金达到20亿元,覆盖粮棉油糖四大主要作物。同时,还选择了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5个市(地)、50个县(市)、500个乡(镇)开展整建制推进试点。
实践证明,高产创建已成为农业部门推进工作的重要抓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平台,为粮食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4月,农业部在重庆召开西南西北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动员会,明确了西南西北地区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的目标。即到2020年,力争攻关试点县玉米平均亩产提高50公斤、马铃薯平均亩产提高150公斤。继黄淮海小麦玉米、长江中下游水稻油菜和东北水稻玉米之后,西南西北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的启动,标志着全国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全面展开。
服务在田,搞好科技服务。
依靠科技挖掘增产潜力,从我国基本农情和生产实际出发,在短期内难有重大品种和单项技术突破的情况下,一条可行的途径就是将现有的成熟技术进行集成组装,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发挥技术集成的增产潜力。
科技是生产力,为提高粮食产量,山东省大力推进规范化播种。山东省农业厅厅长王金宝说:“针对山东遇到的农业灾害情况,要因地制宜推广抗寒、抗倒伏能力强的高产优质品种,充分发挥良种优势。”记者在河北采访时了解到,河北组织开展了“百千万”农业干部和技术人员下基层、解难题、送服务活动,实行包县、包乡、包村、包片责任制,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农民落实种粮关键技术。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要通过各种手段,形成标准化、模式化的技术模式,这是今后促进粮食和农业稳定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