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化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其主力军是农村劳动力,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严重束缚着机械化发展的进程。因此,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科技知识的教育,特别是农业机械技术教育刻不容缓,农机培训工作的成效将直接影响到农机化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当前农机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生源困难依然是农机培训学校最大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农民驾驶操作人员,在购买了农机后,认为不需要挂牌,也不需要参加技术培训,因此不愿意到学校报名参加拖拉机驾驶员的技术培训。
农机培训领域不宽,办学方式不灵活。现在,农机培训主要的业务还是培训拖拉机驾驶员,由于拖拉机培训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不时变动,其培训单一性和不稳定性,制约着农机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一些新机具、新技术的广泛使用,如玉米、花生联合机械化收获,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耕地深松技术的应用以及其他一些经济作物机械的使用等技术,农民急需这方面的培训,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师资力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目前农机培训的师资力量薄弱,远远满足不了农机化发展的需要。学校教师专业知识比较单一,知识老化问题突出。
农机培训硬件设入少,设施比较落后。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特别是资金的限制,长期以来,农机化学校缺少必要的投入,致使教学设施陈旧,现有的教材、教具等不能满足培训需要。
宣传力度不够。目前,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还不够,社会认知度不高,甚至有的农民不知道农机管理部门还进行农机技术培训。农机培训工作处于被动的局面。
农机培训经费投入不足。近几年,由于农机培训实行免费培训,属于公益性事业,但是要搞好培训,必须要有充足的经费作保障,而各级财政在农机教育培训方面投入的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二、强化农机培训,促进农机化事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拓宽农机培训业务,建设多元化的农机培训体系。农机培训机构培训业务不能仅仅是拖拉机培训,应针对本地区所有农业机械使用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在办学形式上,要根据不同业务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可以采用“走出去教”与“请进来学”相结合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送科技下乡、短期讲座、跟踪服务、现场演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来推动农机培训事业的发展。
第二,在创新上下功夫,促进农机培训工作有新突破。在培训内容安排上,要结合农业生产需要,组织重点农时农机化专项技术培训;结合农机化重点项目,组织农机化新技术应用推广培训;结合农机化队伍建设,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农机维修人员以及农机推广技术人员和农机教育培训机构师资人员进行相关知识能力的专业培训。在培训手段上,要变原来单一的书本、宣传手册为既有文字教材又有挂图、模型、影像等实用性、可观性比较强的综合培训资料。在培训方式方法上,要实行教育培训与监理工作相结合,技术培训与科技推广相结合,政府部门与农机企业相结合,集中培训与送教下乡、现场培训、技能竞赛相结合,灵活多样。
第三,搞好宣传,广造舆论,调动农民学习农机技术的热情。为了转变农民的观念,调动他们学习农业机械技术的热情,就要求农机培训机构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专家讲座、召开现场会和送科技下乡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对农机培训业务、农机新技术的宣传,让全社会认识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了解最新农业机械技术,支持农业机械培训工作,使农机培训机构在社会上有影响。
第四,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大量新机具、新技术得到推广和利用,由此,农机培训也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培训中,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力量的强弱,这就要求教师集理论教育和技能教育为一体,做到讲、练、做同时进行。
第五,加强资金投入,搞好硬件建设,夯实基础。农机化教育培训是一项公益性事业,需要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增加财政经费,逐步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购买先进教学设备,改善教学办公条件,提高教师待遇,提高农机教学水平和质量,确保农机化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