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刚成立时的步履蹒跚、亏损经营,一跃成为全省第一个现代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座落在国家重点商品粮示范基地县――黑龙江省克山县里的仁发现代农机合作社,是如何完成这一锐变的呢?
以土地规模经营为载体,以机械化作业为支撑,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增效
2009年10月,时任仁发村党支部书记的李凤玉,依靠国家出台加大对农户购置农机补贴政策的好时机,联合本村其他6户农民,以入股的形式筹集资金850万元,加上国家、省级补贴1234万元,一个两千万级的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组建成立了。
合作社于2010年春天按当地土地流转市场价格每亩240元,从农民手中租赁1100亩土地种植大豆。由于租种土地一条一块没连成片,大机械根本派不上用场,只得花钱雇佣其他农户的“小四轮”耕种,合作社仅仅靠秋整地为农户代耕作业了4万标准亩。而代耕作业也遇到了受当地人歧视、作业少算面积、提供燃油质量不达标、甚至最后结账不给钱等问题。最后,年终一算账,全都“傻了眼”,全年盈余仅有13万元,社员投入的850万元竟然不如存银行划算,如果提取机具等折旧费,还亏损187万元呢。
费劲巴拉忙活了一年,大伙投入不少却分文未得,美好的愿望化为泡影,社员们全都忧心忡忡,心灰意冷,对合作社的未来失去了信心,甚至部分社员还提出了退社的要求。
正当李凤玉们为合作社发展前景犯愁之际,2011年初,省农委主任王忠林和市县乡领导来合作社调研,了解到这种状况后王忠林指出,效益不好的根本原因是合作社租种和代耕的地都是“插花地”,连不成片,合作社的大机械也就派不上用场。解决的办法就是让农民带地加入合作社。
“可是农民不愿意入社怎么办?”李凤玉问。
王忠林对他们说:“因为你们合作社不是真正的农民合作社,更像是股份制企业,农民把土地交给你们似乎就与合作社没有关系了。合作社要想规模经营,只有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来办,要通过吸引农民土地入社,采取合作经营的形式,还利于民,用利益把农民捆在一起,与合作社融为一体。”
王忠林还给合作社支了“三招”,其中两招之一就是要给农民每亩地有固定的保底收入,第二秋后要给农民分红。
于是,李凤玉和其他6名社员将信将疑地开始了“招募”社员的举动,并制定了接收新社员的七条承诺,以《致全体村民一封公开信》的形式分发到每个村民家中。其中就包括提高土地入社保底价格,以350元/亩作为保底分红;社员不分先后权利和义务平等,年终盈余按入社资金同等比例分红;贫困社员可将土地保底金全额付息借回;社员仍享受国家发放的粮食综合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