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培养向实践与国际化倾斜
“我们不仅仅是让同学们学习农机专业知识,更想将他们培养成面向农业工程领域、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谈到学生培养的目标,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党委书记宋正河认为实用型人才比单纯的“学霸”更适应当前社会需要。
据宋正河介绍,每年学校秋季新生入学后,中国农大会面向全校本科新生公开选拔不超过20名新生进入农业工程(中美联合培养)专业,入选学生实行单独编班。前2年在农大工学院按照农业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完成课程学习,并安排外教讲授英语语言课程,强化英语训练。成绩(英语和GPA)达到美国普度大学转学要求,后2年在美国普度大学完成相应专业课程学习。
在研究生方面,中国农大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开启了“农业工程相关专业双硕士学位研究生合作项目”。该项目合作院校为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HarperAdamsUniversity,HAU),每年从农业工程相关专业硕士中选拔15名同学赴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进行为期1年的硕士课程学习及研究工作,经考核合格,获得哈珀亚当斯大学应用机电工程专业(AppliedMechatronicsEngineering)硕士学位。回国后继续在中国农业大学完成硕士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经考核合格,获得中国农业大学相关专业硕士学位。
“在外期间,除了在校学习外还安排了到企业实习的环节,学生通过在这些企业的实习实践,既能够深入了解国外企业的运营模式和发展理念,又能够充分感受国外企业文化,极大地开拓了视野,也为回国后为国内行业企业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国际化背景。参加项目的学生不仅需要系统掌握数、理、化、生等基础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机、电、信息等技术知识和工程技能,还有机会掌握国际前沿专业知识、感受中美不同国家文化,成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并进入高层次国际人才市场。”宋正河说道。
青岛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授、荣获第三届“豪丰杯”全国十佳农机教师荣誉称号的王东伟告诉记者:“今年,青岛农大在教学实践方面一个最大的改变,就是实践学分占的比值在不断地提高。原来,实践学分占总教学分数的21%,而今年实践学分达到了总学分的30%以上,实践成了重点教学内容。这几年,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依旧侧重于学科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积累,从本科生到硕士生都在强化基础知识。硕士培养注重农业机械化工程研究,主要方向是新型农业装备研发和设计制造。有些学生由于学科的交叉开始辅修其他课程,反而淡化了农机化的基础课程,造成了专业能力上的缺失,所以打好基础是很重要的,农业机械的基础理论和基础部件原理都是国家转型升级的核心。”
沈阳农业大学工程学院也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学生培养方式,随着农机化应用和管理需求的攀升,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学院在学分设置及考核方式上进行调整。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积极响应专业转型要求,将实践学分提高到占总学分的30%以上,逐渐形成了“认知专业—学习专业—应用专业”的培养模式:第一阶段夯实理论基础,探索兴趣点;第二阶段专业分流,明晰目标,进一步深入学习;第三阶段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走向基层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
沈阳农业大学工程学院田素博老师介绍到:“学院会提供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到农机制造企业实习锻炼,每年春播、秋收直接把学生派到合作社交流学习,然后反哺课堂教学,让学生根据调研资料深入研究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并作为案例进行课堂讨论,实现专业课与合作社对接。”
据了解,自2013年起,农业部委托沈阳农业大学工程学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专项“中国好农机”实践活动,引导了一大批农机相关专业学生走进农村一线,了解产业发展方向,为带动农机专业学子就业创业打下良好基础。柴宇说:“以往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农机企业和相关机械行业,现在国家鼓励自主创业,我们的学生50%以上进入农业领域就业,越来越多人选择创业,回乡自营农场或建立农机合作社,未来发展空间很大,前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