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RTK模式……正在上传航线图,5秒后启动,请远离作业机!2号机启动作业!”陈致烨按下按钮后片刻,拥有4个黑色旋翼、携带着10升药液的P20无人机“嗡”一声,从地面飞起,按照设定好的参数和轨迹,全自动、精准地对整座山上每一棵脐橙果树喷洒农药。
资料图
可以根据航线和飞行参数一键起飞,全程自主飞行,还可以一控多机和夜间飞行,最高每小时作业量达人工效率的60倍以上。笔者经过实地调查发现,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农用植保无人机从去年以来技术“爆发”,农业航空科技正在深刻改变田间地头的作业方式。
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教授兰玉彬认为,这放在三年前,还只是一个梦,如今逐渐变成现实,中国农业航空的发展应用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农用无人机已经逐步在农村推广
两个人一起,一个人拉管,一个人往作物上喷洒农药,长期以来,这就是中国农村田间地头最常见和普遍的打药作业方式。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仍有5800万套肩背式的打药喷雾器在使用,占了施药领域的绝大部分,还有一小部分是地面机械施药装备。由于农药对人体的危害极大,愿意人工作业的农民已经越来越少。植保仍旧是我国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中的短板。“现在打药的人,40岁到50岁的占了20%,50岁至60岁占60%,60岁以上的占20%。40岁以下的,没有。”江西省于都县鑫威隆果业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严冬长说,打药人多以农村妇女和贫困户为主,越是农忙时节越抢手。
“我们1000多亩果园,打一次药需要请40个人,至少打上三天半到四天时间。”严冬长说,人工作业,正儿八经打药,一天也只能打几亩地。无人机喷药,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费用,都要低很多。
中国拥有地球上7%的耕地,但我国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却是全球总量的35%。农药的浪费和污染现象严重,也容易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农民迫切需要更为精准高效的打药手段。如今,新一代的植保无人机,成了田间地头的“科技明星”。
测绘专业毕业,在赣南从事飞防植保多年的陈致烨兴奋地告诉笔者,“你看,我们可以自行设定速度、流量和雾化的参数,比如现在飞行高度是5米左右,速度是2.5米/秒,飞机在每一棵果树上方停留三秒钟,每平方米可以喷洒35毫升药液。”在这片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黄麟乡的山头上,陈致烨和伙伴们仅一个上午,就完成了这片面积达100多亩的果树打药作业。
“放在以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江西赣州裕丰智农负责人李麟说,他们已经连续多年在赣州开展农业飞防业务,以往都是用手动遥控的无人飞机给农作物打药,但却无法解决效率和效果问题,导致连年亏本。
“在今年之前,我们用遥控的无人机作业,效率和效果都得不到客户的认可。P20这样的新一代无人机出来之后,以前的飞机,我们都丢在仓库里做摆设了。”李麟说,根据他们的测算,如今他们的一台无人机作业,至少可以取代15个打药人的工作。随着对技术的掌握,无人机作业的效率将会更高。一线的飞防人员,都能感受到植保无人机作业时代正快步走来。仅李麟组建的11人团队,就已经买了9架P20这样的植保无人机。“今年我有信心不会再亏损了!”李麟告诉笔者,今年,他已经利用无人机,给25000多亩农作物进行打药,其中山地上的脐橙就占了两万亩。
三年技术大翻身
“去年,可以说是世界农用无人机的元年!3年前的技术与现在相比,就是天地之差!”作为世界精准农业航空学科的创始人,兰玉彬表示,飞机在田间作业,人可以坐在太阳伞底下进行操作,甚至还可以一边喝茶一边操控,飞机自动打完药会飞回到地面上。这样的场景,放在三年前,仍是一个梦,如今已变成了现实。
兰玉彬曾担任美国农业部高级工程师、美国德州A&M大学生物和农业工程系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早在2010年,仍在美国担任终身教授之时,兰玉彬就在世界级大会上提出了精准农业航空的发展理念。2014年,兰玉彬成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并在华南农业大学成立了国际精准农业航空应用技术中心。他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不仅要让中国跻身世界农业航空大舞台,还要成为引领者。也正是从2014年开始,国内外资本纷纷进入中国的精准农业航空领域,行业技术开始呈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