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吉林省地处“黄金玉米带”和“黄金水稻带”,黑土地资源丰富,有黑土耕地110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0%,产出粮食占全省60%以上。而近年来,传统农耕技术,导致东北黑土流失严重。
资料图
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近年来通过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十年磨一剑”,探索出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技术,成为全国知名的“梨树模式”,为黑土地永续利用趟出了一条道路。
夏日初晴,记者在东北平原腹地的吉林省梨树县梨树镇高家村二社看到,15公顷的中国科学院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绿油油的玉米已经长到了半人多高,长势正旺。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站在玉米地里抑制不住欣喜之情。他兴奋的告诉记者,这块地经过10年的秸秆覆盖免耕,土壤有机质含量已经达到山林花土的效果,蚯蚓深松效果是普通地块的20倍。减了20%的化肥使用量,产量却没减:
王贵满:雨水好的年头,和正常年头是一样的,稍稍旱一点,就表现出明显的增产优势。
十年探索,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已经成熟。目前,四平市的大型合作社都采用了这种技术。拥有40多台套农机,270多户社员的四平市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流转了210公顷土地,三分之二的土地在种玉米。2013年开始,合作社就开始采用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技术。社长卢伟说,一到连续干旱的时候,就明显感觉到增产的效果:
卢伟:长势不是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干旱年份,有秸秆,减少水分蒸发,抗旱能力强。再一个就是秸秆腐烂,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在比较干旱的年份,增产效果明显。因为它的秸秆覆盖主要就是保水,保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
近年来,传统农耕技术,导致东北黑土流失严重。据监测,东北地区黑土层的有机质含量由历史上的4%到8%一度下降至2%左右。吉林省黑土腐殖质层厚度小于20厘米的地块一度占到12%左右,完全丧失腐殖质层的占3%。吉林省实施“藏粮于地”政策,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等先进的耕作技术,让黑土地的质量得到“绿色”提升。梨树县农业局副局长王贵满告诉记者,以前黑土板结,蚯蚓几乎消失。如今,一立方米土里蚯蚓多达几十条,黑土地又泛起了“油光”。
王贵满:有了这秸秆之后,它的含水量会提升了。这个地方就相当于一个水库了,你看这个湿度是这样的,这个地方还是干的呢,5厘米基本都是干的。相对地增加50毫米的降水量,两场中雨的过程。
秸秆还田,保护黑土地的“梨树模式”,就是以玉米秸秆覆盖为核心技术,与玉米宽窄行种植相结合,形成条带休耕、间隔覆盖的技术模式。在收获时将秸秆直接覆盖地表,配套相关的技术,建立秸秆覆盖、宽窄行种植、免耕播种、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综合防病防虫及收获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技术,不仅解决了东北十年九春旱的问题,也解决了多年来秸秆量大无法处理,只能焚烧的难题,真正保护了黑土地。同时,采用这种技术,作业环节少、费用低,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劳动强度也明显降低。四平市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卢伟:
卢伟:省农、省力、省时、节约成本。它主要从节约成本入手。减少农机进地的次数。占传统耕作模式它每公顷能节省1500块钱左右。你看传统方式,它的耕地,焚烧秸秆,璇地,正压,播种,播种完还正压,这一趟下来得多少次,都采用这种技术就是直接秋后就深松,春天直接播种了,而且深松,秸秆全覆盖还符合国家补贴标准。
秸秆还田是保护黑土地的重要方法,能把从黑土地上剥夺的营养还回去。通过近十年的观测研究发现,实施秸秆覆盖还田的黑土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40%,耕层有机质含量增加近13%,每立方米蚯蚓的数量是常规垄作的6倍,每年每公顷可减少风蚀量800多吨。梨树县农业局副局长王贵满介绍,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实践证明效果很好,非常适合东北地区的气候、土壤。但目前,由于秸秆覆盖,地下微生物的繁殖迅猛,提早预防大面积地下虫害成为各方面专家关注的焦点。
王贵满:现在我们担心的是地下害虫。目前已经有一些土壤微生物的专家、土壤动物专家,已经在咱这片地开展相关研究了,植保专家也在这儿,包括玉米螟、粘虫的变化情况,我们已经吸引了各路专家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