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推广林间微耕
宁国市地处安徽省东南部,东临杭州,西靠黄山,是典型的山区市(县级)。近年来,该市积极挖掘当地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山核桃、宁前胡等山区特色农产品全程机械化生产,提升经济效益附加值,使得农民可支配收入连年全省领先,此间农业机械化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安徽省农机局组织的“农机化为农民增收贡献值”的课题调研中,欣喜地寻到了宁国农机化为民增收致富的“密钥”。
扑下身子,咬定青山不放松
作为山区县的宁国,山多地少无连片作业土地的特点,决定了大型农业机械无用武之地,宁国农机人对这点是最为清楚的。宁国市农委党委委员、农机局局长陈正对课题组感慨道:“宁国市的农机局长虽然是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没有变‘靠山吃山’的理念,咬定青山不放松,倾力发展山区特色农机化的信念从未动摇过。”
正因如此,在中央及省市惠农政策拉动与农机部门的努力下,截至2016年底,全市拥有各类农业机械7.83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30.14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71%,山区特色农产品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较“十二五”有质的飞跃。全市形成了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家庭农场、农机大户、农机企业为骨干,农机中介组织为补充的市乡村一体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功能和范围不断拓展。宁国市农机局因发展山区特色农机化工作突出,由此2014年安徽省山区特色农机化工作推进会就在该市召开,市局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农机系统先进集体”。
敢为人先,拓展农机化发展新空间
2004年,中央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如同现实中的一束光照进了农民购买农机梦里。许多农民原本遥不可及的购机梦想,在补贴资金的帮助下得以实现。但是,出于对补贴机具的规范管理,一些农民急需且实用的农机具及装备、设施,如储存山特产品的冷库却没有纳入购机补贴目录,中央财政专项补贴资金自然是用不成了,该怎样解决现实中的困境,俨然是摆在农机人面前的一个难题。
向上的政策突破可能性不大,即使有所突破也会因时间成本较大,无法解决燃眉之急。一面向上呼吁诉求,一面转身向地方党委、政府求助,这也是宁国农机部门心系群众、为民谋利当时最好的选择了。为了打动党委、政府愿意为农机化提高投入,宁国市农机人可算是颇为动了一番脑筋。数字最有说服力,对,就拿数字说话!
谈及此事,陈正自有一番酸甜苦辣。“作为一个山区市,基础建设要投入,方方面面都要钱!虽然宁国的财政收入在全省不错,但要钱的地方多了去了!财政每一分钱都要花到刀刃上,还必须要见效益。怎么办?”陈正娓娓道来,从2012年起,宁国市农机局有组织地对全市农业机械化节本增效情况进行调查,通过测算,2014年宁国市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比值达10.03%。详实的数据,明显的投入产出比,自然打动了领导增加农机化投入的决心。“最近测算的2016年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比值达14.02%,数据无言却有力地证明了农机化技术装备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保障和支撑。”陈正说。
数据出炉后,政府旋即加大了对农机化的投入。一些国家补贴目录外的农机产品,以及农民有客观需求的冷库设施,经政府同意由农机部门牵头制定并实施了地方财政奖补措施,这也开了全省的先河。
调研中,宁国市真佳山核桃生产服务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惠民给调研组算了这么一笔账:去年合作社投入80多万买了套山核桃剥米机,原先人工剥米的成本为每斤4.8块,现在机械化剥米每斤只有8毛钱,并且这8毛钱还包含了人工、水电等成本在内。合作社每年剥米超百万斤,仅此一项就给合作社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还不说达到了清洁化生产与量产的保证。“要说农机化给农民增收做了多大贡献,在我这个环节你说超过百分之五十也不为过。”郭惠民兴奋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