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种地难
购进大型农机具后,张万良村开始实行联耕联种。目前,该村已有1600亩土地实现了联耕联种,今年底联耕联种面积将达到3300亩。
实行联耕联种后,村民将自家的地交给合作社来经营,由合作社统一进行土地整理、农机作业、品种种植和植保防治,村民等着年底分红。
“村里的贫困户大都是些老年人,将地交给合作社,年底等着拿钱,联耕联种解决了村内老人种地难的问题。”樊时荣说。
杨成明,张万良村党支部书记。他介绍,村里常住户有107户182人,其余的村民都到外地打工。有的村民在外出打工时,还想种自家的地,在料理完自家的农活后,才能给附近的蔬菜种植大户去打工,从事摘菜等工作,每天挣100元。自家的地交给合作社后,自己可以走到更远的地方去打工,有了更多选择,也延长了打工时间,增加了家庭收入。
过去,到远处打工的村民,一时半时回不来,就将自家的地交给其他的村民来耕种,每亩地仅收取20元的承包费。有的村民干脆将家里的地撂了荒,出现无人经营的状况。实行联耕联种后,外出打工的村民安心将地交给合作社来经营,尤其是将村里四五十岁的劳动力解放了出来,他们可以选择到更远的地方去打工,不用担心家里的地没人种,解决了外出打工村民的后顾之忧,也解决了农村土地撂荒,无人经营的状况。
处长地乡党委书记王万军在说起联耕联种的优势时表示,推行联耕联种,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生产。破除了承包地间的田埂界址,不仅增加了耕地的种植面积,而且使零碎田块成块连片,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新型、大型农机具的推广使用,提高了作业效率,改变了几千年来农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
村民得了实惠
这些天,张万良村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们正在修建车库,停放村里新购进的大型农机具。
在张万良村,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去年,除了为本村村民收割庄稼打捆麦秸外,还为夏家沟等周边村子收割和打捆,当年就产生了效益,实现收入12万元,利润达7.2万元。
夏立新介绍,今年工作组还将再争取80万元扶贫资金,其中60万元用在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扩大规模上,新增2台犁地机,1台旋耕机,2台进口大型拖拉机,1台播种机和1台打捆机,如此一来,村里实现了农业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
与分散种植相比,实行联耕联种后,合作社统一购买化肥,用量增加,费用也能降下来。
据处长地乡副乡长韩忠生介绍,实行联耕联种,还能促进莜麦、小麦、胡麻、马铃薯等良种种植技术的推广。今年工作组准备拿出20万元,用于村里购买良种。工作组从市农科院购买了“坝莜18号”莜麦良种和小麦“永良4号”,建起500亩良种繁育基地。传统小麦每亩地可产250斤左右,每斤售价0.95元,用小麦良种后一亩地能产小麦四五百斤,每斤售价1.2元。传统莜麦品种亩产220斤,每斤1.3元,良种莜麦每亩可产300斤,每斤卖到1.6元,达到增收效果。
去年,工作组将村委会改成了村民服务中心,建立了公共浴室。过去村里没有路灯,天黑了村民往往摸黑劳作,工作组又在村里安装了17盏路灯,解决了村里的照明。河北省国税局还提供了10台电脑,成立了电子阅览室,村民可以上网,了解更多知识……
张万良村在变,不只是村容村貌在变,耕作方式在变,更多的是村民的思想观念在变,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更有信心,步伐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