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天津市农机办发布《关于组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项目对接活动的预备通知》,通知提出,为着力解决农作物秸秆废弃和焚烧带来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天津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水平,贯彻落实《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露天禁烧的决定》,经研究决定拟在5月下旬组织天津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对接活动。
资料图
据了解,天津主要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约590万亩。其中:小麦种植165万亩,玉米种植337.39万亩,水稻种植35.79万亩,棉花种植29.73万亩,高粱、大豆等其它作物22万亩。上述主要农作物秸秆产出量合计约达260万吨,其中可收集量约220万吨。目前,天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主要以粉碎还田肥料化利用为主,饲料化利用次之,燃料化、原料化比例偏低,技术水平、经济效益还不高,综合利用“五化”结构尚待优化,秸秆综合利用市场潜力较大。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农业机械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胡伟曾表示:“秸秆综合利用从大气的角度来讲,减少了焚烧,能够清新空气,从土壤的角度来讲,秸秆还田以后可以改良土壤,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增产增收,也有利于保持水土环境。对人类来讲是个长期发展的依托。”
那么天津市对于秸秆综合利用都做了哪些工作?
今年年初,天津市通过了《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露天禁烧的决定》。从今年3月1日起,在天津行政区域内全面禁止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疏堵结合、以用促禁成为该《决定》最鲜明的立法特色,秸秆不再一禁了之,而是为其找到综合利用的出路,“禁”“用”有效结合,才是秸秆焚烧的真正治本之策。
加大财政投入。天津市财政今年安排了7200万元用于补助秸秆还田和秸秆离田。此外,从2017年又专门设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科技专项,安排1000万资金对成熟的先进适用技术项目给予扶持。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资金纳入预算,包括农机补贴、农作物还田补贴等。一方面加大补贴对于跟秸秆相关的机具,中央资金、地方资金叠加补贴。另一方面要求所有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必须加装秸秆粉碎装置,在收获小麦玉米的同时把秸秆都粉碎还田了,也扶持还田和离田作业,比如粉碎还田的,打捆外运的,在经济上都给一定的补助。
组织天津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对接活动。搭建高校、科研单位农作物秸秆科研成果与天津市相关企业对接平台,推动先进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成果落户天津,引进消化吸收,提高天津农作物秸秆产业化利用水平。引进外地农作物秸秆加工企业、装备研发制造企业与天津市各区县各相关产业园区洽谈对接,引导技术先进的企业落户天津,实现创新创业。希望看到在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能源化利用、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基料化利用、秸秆原料化利用等方面的产业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