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侧深施肥是个啥技术?丁亮介绍,它是指在精准插秧的同时,在距水稻秧苗根部3-5厘米且深度为5厘米的位置施以肥料的局部施肥技术。这项技术实现了插秧同步施肥,返青分蘖不追肥,减少了人工作业次数,相比传统施肥减少了用工量,节约劳动投入成本。同时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投入。解决了施肥过量与肥料利用率低、人工不足等困扰我国水稻生产的突出问题。具体来说,侧深施肥由于肥料条施集中,在土壤中浓度较高,增加了吸收压力,使水稻吸收速度加快;位置确定,距离根系近,有利于返青后直接吸收利用;不分散、不表施,减少了肥料蒸发、径流、排放造成的肥料损失和污染,氮素利用率可从30%提高到40%,保证了水稻生长期间养分供应充分及时,促进了分蘖的早生快发,形成良好的群体结构,有利于增加分蘖,提高穗粒数和干物重,从而提升产量、品质和效益。
中化化肥副总经理毛峰介绍,自2015年起,中化化肥在建三江管理区15个农场进行了大量的田间试验和示范,结果表明,施用中化水稻侧深肥,水稻长势更好,水稻株高、分蘖、出米率等比常规施肥高,水稻增产超过7%,肥料减施10%,农户每亩增收超过120元。
李国俊还表示,侧深施肥技术是抗低温的一项有效措施。采用侧深施肥可使水稻根际氮素浓度较全耕层施肥提高5倍左右,解决了建三江地区因低温、地冷、冷水灌溉、早期栽培、稻草还田等造成的水稻生育初期营养缺乏问题,这是常规施肥难以达到的。
按照主体需求研发生产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在日本推广应用较早,我国也早就开始了相关技术研究,但是机械和肥料配套不上,所以迟迟没有实际应用。2012年,建三江管理局开始进行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研究应用。”李国俊介绍。2013年,他们引进了日本企业生产的侧深施肥插秧机,在建三江15个农场460亩水稻田进行试验,但在试验过程中发现,我国现有水稻专用肥颗粒硬度低,吸湿性大。肥料吸潮后,经气流吹出时会发生颗粒粉化,粘结堵塞施肥机的施肥管,必须拆卸进行清理干燥后,才可继续使用,影响施肥机的使用效率。日方人员也提出,中国缺少适宜的肥料产品,应用水稻侧深施肥技术需进口日本肥料。问题是,日本肥料价格高昂,大面积推广成本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建三江管理局找了国内的很多化肥厂商生产相应的肥料,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2013年,他们找到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希望开发符合水稻侧深施用的肥料产品。
2014年,中化化肥与建三江管理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水稻侧深施肥专用肥开发”项目正式启动。由中国农业大学、建三江管理局、化肥公司组织研讨会,确定基蘖同施的研究方向,提出肥料配方。为推进水稻测深专用肥专项规划的实施,中化化肥有限公司组建了集研发、生产、营销和农化服务于一体的强矩阵研发团队,通过广泛、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开展产品开发、试验示范、产业化和农化服务。丁亮就是驻扎在这里的团队中的一员,他在这片黑土地上已经呆了三年,在试验田进行对比试验,春天插秧时指导农户,秋天测产开现场会推广,冬天培训农户掌握相关技术。
根据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要求,结合水稻养分需求规律,中化化肥重点攻关并集成先进的新型肥料技术,改进和耦合肥料制造工艺与装备,开发出高效的水稻侧深施肥专用肥,肥料强度和吸湿性能达到要求指标,提升了氮素利用效率,还根据建三江区域养分丰缺指标和水稻对中微量元素的需求,在水稻侧深肥中添加了螯合锌和有效硅等。通过对生产过程关键点的持续跟踪,农化服务团队深入了解产品的不足和亟需提升的节点,及时反馈给研发部门和生产部门,持续进行升级改进。
中化化肥科技创新中心研发管理总监任先顺介绍,侧深施肥项目开展三年来,产品升级3次,解决了缓释效果、防漂浮、水绵发生等一系列问题。光是今年,中化化肥就升级了2款新产品进行试验示范,同时继续研发试验侧深施肥一次性施肥免追肥等课题,以更好地适应规模化种植的需要。
现在,黑龙江除了建三江,黑龙江农垦在牡丹江、宝泉岭、红兴隆等水稻种植大区也在大力推广水稻侧深施肥,全国其他地区如江苏、安徽等地也在示范推广此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