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朝军:这个车的是靠液压行走,油管经常崩,一崩就是一整箱液压油;把这个打开,换的曲轴;这链条换的不能再换了;这个离合,经常是挂不上,齿轮就给打了。这一天坏的数不清楚。玉米收满之后,舱升不起来,就必须得等上个十多分钟,歇一会才行。我们就等于是20多万买了个“祖宗”,天天伺候着。
河北保定农民徐占伟,也曾对这款机子寄予厚望。2015年,他跟同村的徐哲红一道,借钱、贷款买了机子。尽管这款机子比普通的玉米收获机贵一倍,尽管连购机发票都是手写的,但商家诱人的宣传让俩人坚信“稳赚不赔”。
记者:一开始怎么想到买他们的机子?
徐占伟:从网上搜的,一搜玉米收获机,首先出来的网页就是他们。一看呢,秸秆两用,能回收秸秆的。我们一看这个机子挺好,虽然别的机子是11万,他这个22万。但是,我们割一亩地的效益,是他们割三四亩地的效益,这个草可以再卖钱啊。
然而希望很快化成了泡影。俩人非但没赚到钱,还把全部的家当都搭了进去,背了一身债。
徐占伟:我们买了车之后,出来二百米,就漏了水了,开回家,发动机就坏了,这是新车啊!我么要求换整机,他们不给换,只能修,各种坏,修也没修好。他最后弄了一句“你告我去吧”。二十天干了一百来亩地,总共挣了三千块钱,不够费用的呢,光花钱也得有六七千。我们都是借的钱,银行卡里就剩三千块钱用作生活开支。
徐哲红:我贷的私人的款。
记者:现在还了没?
徐哲红: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