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广东省罗定市举行的全省春耕备耕现场会上,100多台(套)适应水稻生产、丘陵山地的农机设备机声隆隆,好不热闹。在这其中,水稻机直播及机插作为主推技术,赚足了在场农民的眼球。
资料图
“通过示范引领,逐步改变农户插秧方式。”在广东省农业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主任陈楚楷看来,种植环节一直是广东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最大短板。破解这一难题,直接关系到全省水稻稳产能和降成本的“大计”,也是提升规模化程度和竞争力水平的关键所在。
地形+习惯:机种短板明显
据了解,2016年广东省水稻生产机耕率已达到100%,机收率也有80%,然而,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水平却仅为69.18%。“很明显,种植环节拖了后腿。”陈楚楷说。
机种比率偏低,“地利不济”成为首因。目前,广东水稻主产区大多位于丘陵山地,土地连片程度不高、地块规模普遍较小。从自然条件上看,土地零散化、种植细碎化是制约广东水稻机种率提升的主要因素。陈楚楷认为,这方面的原因可以占到八成。由于机插秧苗株高比人工插秧要矮,因此对土地的平整度以及水量控制要求就比较高。如果土地不连片、管理不统一,很容易导致平整力度有大有小、灌水量深浅不一,低处秧苗就有可能被水泡死。
“1990年代,广东曾大力推广人工抛秧,很多农民已经轻车熟路。”陈楚楷说道,这同样成为推广机插的阻滞因素。更有甚者,在粤东、粤西沿海地区,由于常年气候温暖湿润、光热资源充足,部分农民用撒播方式进行播种,谷种也能发芽生长,连育秧、插秧环节都可省略。
与简单易学、省时省力的人工抛秧相比,机插秧苗在育秧环节需要控温、控水、控肥,技术要求高,育秧时间长,所需育秧棚也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对于种植面积不具规模的农户来说,虽然可以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请种植大户帮忙育秧,省去建棚成本,但又容易引发“串种”风险。“现在广东种植户常用的水稻品种已达200多个,不到万不得已,农户都不愿共用育秧棚。”陈楚楷说。
直播+机插:技术因地制宜
尽管困难重重,但伴随农业转型步伐加快,特别是一些地方农村劳动力普遍缺乏的背景下,向机械化要效率、向规模化要效益,已是大势所趋。水稻机械化种植,成为一场必须打好的攻坚战。
在兼顾种植效率、自然条件和农民习惯的基础上,近年来,广东省相关部门将水稻机械化直播作为主推技术之一。所谓水稻机械化直播,就是通过直播机把露白的稻种播入平整好的水田。与传统人工撒种相比,这种方式能够成行成距,播种密度均匀,不漏播、不缺行,实现精量播种。更重要的是,与机插相比,机械化直播无需育秧、运秧,进行作业时也无需停机加装秧苗,节省了超过一半的用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