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张家口市农科院总农艺师、谷子研究所所长赵治海(见图,资料照片),多次在全国两会期间展示他的“谷宝贝”,每次都能给人们带去惊喜。
1982年,赵治海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来到张家口市农科院谷子研究所。那时,当地谷子亩产不足140公斤,以种谷子为生的农民,普遍日子紧巴巴的。
谷子研究最难的是谷子杂种优势利用,这是解决高产等问题的关键。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赵治海研究的“张杂谷1号”诞生,亩产突破600公斤,比常规谷子增产30%以上。赵治海不断培育更优质的“张杂谷”系列品种,让谷子亩产又增至660公斤,再后来达到810公斤,不断刷新谷子产量的纪录。
2015年3月,赵治海带着谷子新品种参加全国两会,谷穗比一般谷穗大三四倍。
多年来,赵治海研究的“张杂谷”以高产优质、抗旱节水著称,在全国共推广2000多万亩。然而,作为“张杂谷”的发源地,张家口许多贫困农民还没从中受益。
“要让这项科研成果造福家乡的贫困群众!”2015年,科技部实施“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选派科技人员服务边远贫困地区。赵治海认为“张杂谷”可以发挥作用,就申请参加这项计划,与张家口市宣化县签订科技服务协议。
经实地调查,赵治海摸清了状况:宣化县东望山乡耕地多是旱坡地,年均降雨量360毫米左右,适合种“张杂谷”。他为该乡制定了周密的种植规划:以技术培训为突破口,筛选适宜品种,引进高产措施,把谷草转化为饲草饲料。
最初,当地一些农民不太了解“张杂谷”……赵治海和当地技术人员就组成“农技专家咨询团”,开展技术培训,组织种植大户现身说法,使一般农户对“张杂谷”的品种特性和经济效益有了直观认识,提高了种植热情。
根据“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思路,赵治海在东望山乡青边口村、葛峪堡村建立3600亩高产高效示范田,引进多个新品种,探索丘陵旱作区谷子栽培技术新模式。
经过一年努力,示范区“张杂谷”平均亩产350公斤,最高560公斤,并且全程机械化种植。“亩产400公斤左右,每公斤4到6元,农民收入比过去好多了。”赵治海反复算过这笔增收账。
怎样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赵治海反复琢磨,“谷子卖不上好价钱,必须找更多出路。”
赵治海多方奔走,与张家口一家黄酒酿造公司合作,还从江苏请来专家,终于研制出用“张杂谷”酿黄酒的新工艺。2012年,香甜的“谷酒”成功推出。
“把谷子转化为黄酒,附加值大大提高,可以让张家口2/3的农民受益。”黄酒酿造公司负责人说。
“卖粮食原料与卖深加工产品不一样,通过深加工,一麻袋能顶一车的价格。”赵治海告诉记者,他还在寻找企业合作,努力延伸谷子的产业链条。
一亩地谷草产量300多公斤。赵治海提出将谷草“活储”到牛羊嘴边的设想,把秸秆转化为饲草饲料。2014年,用谷草磨成的谷草粉正式“亮相”,每公斤能卖7角钱,为百姓又添了条增收渠道。
不过在赵治海看来,现阶段“张杂谷”的加工制品和销路还有局限,还需不断挖掘延伸。就在2月27日,张杂谷科技服务公司在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成立,“希望可以借助专业销售渠道,把更多的谷子产品推向市场。”赵治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