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农机歌
铁牛驰沃野,农机挑大梁,很多地方从耕田、播种、喷药、灌溉、收割、烘干实现农机服务“一条龙”,农机的作用越发凸显。
在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龙光桥街道米香村,远近闻名的“种田能手”刘创业正在对旋耕机进行维护保养。“春耕马上就要开始了,磨刀不误砍柴工,把机器打理好了,到时候用起来又好又快。”
刘创业对此感触很深。前些年,部分种田散户不愿意花钱雇农机,但通过种田大户的示范引领,他们也开始成为农机的“粉丝”。去年,刘创业组织了一个植保飞机播撒农药的现场展示,“小飞机在天上飞啊飞,自动巡航,两分钟就完成一亩,效率是人工打药的30倍。”展示结束后,很多农民开始雇请无人机团队来打农药。
先进的农业机械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王翠芬这几年买了十几台喷灌浇地设备,改变了以往大水漫灌的浇地方式。“一天一台机器能浇30多亩。”王翠芬说,用水也省下不少,以往大水漫灌,一亩要40立方米水,现在也就16立方米水。“最重要的是节省人工费,人工可贵了,150元一天。”
今年,王翠芬的“先进武器”又要升级了。她的1600亩麦地纳入到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项目,将建设水肥一体化项目,上了更加节水的微喷灌设备,“智能化控制,一个人能控制上千亩,下半年浇地就能用上,真是期待。”
农民越来越离不开农机,但一些农机质量不过硬也让他们很“受伤”。李勇2014年花120万元买的10台玉米收割机,让他耿耿于怀,因为只用了一年就没法用了,现在还闲置在仓库里。“因为效率太低。”李勇希望,农机生产企业可以对过时的农机开展以旧换新活动,或者回收改装。“要不然这些大家伙摆在家里,就是一堆废铁。”
念好“调”字经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中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鼓舞下,很多农民念好“调”字经,种植结构调整开始出现积极的变化。
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牌口乡农民刘进良一度承包3980亩水田种粮食,曾荣获“全国种粮标兵”称号。“还按过去的传统思路种粮,效益肯定不高,调结构势在必行。”近年来,他种水稻的面积已减至2200亩,全部种高档优质稻,探索出“稻鸭共生、生态种养”的模式,去年纯收入逾80万元。
在山东,一些种粮大户也在产业结构调整上琢磨。去年秋天,山东章丘农民张保华将自己的玉米提前收割,做成青贮饲料,平均一亩纯收益720元,“要比玉米赚钱。”
今年,张保华想继续调整结构,种植小米。“现在小米的价格是小麦、玉米价格的两三倍,要是种植出高端的小米,价格还要高出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