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梅在检查拖拉机零部件
蓝色的工装、瘦小的身躯、质朴的面庞……走在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械检查工张景梅并不起眼。
然而,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这位80后女孩儿跟各种机型拖拉机打了近20年交道,谙熟设备的“五脏六腑”,“医治”过不少“疑难杂症”,让数不清的拖拉机“起死回生”。
当一台又一台拖拉机走下生产线,张景梅的内心充满欣喜,她觉得拖拉机是有生命的,而她要对构成这些生命的各个零部件的质量负责。
2015年夏,有一批LY1100型拖拉机“生病”,在档位磨合试验阶段动力输出部分总会出现异响。“这种机型上市五六年了,之前没有这问题,怎么回事儿?”公司很多人不解,动力输出故障如果积累到一定程度,将直接导致拖拉机不能负载农机具,形同一个中看不中用的“花瓶”。
张景梅所在的质量部和其他四个部门联合“会诊”,对一台台拖拉机拆了检、检了装、装了试,发现产品设计、装备工艺等均无问题。个别存在瑕疵的零件更换后,拖拉机仍会发出刺耳的异响,为什么?
“要不要继续组装LY1100?装的话等于撂给客户一个烫手山芋,不装的话完不成生产订单任务。”正值农业生产旺季,公司领导陷入了两难境地,张景梅也倍感压力。
“肯定漏掉了什么!”张景梅拿来设计图纸,再一遍遍地观察各个零部件,试图找到问题所在。
“有一个齿轮看着别扭,总感觉上面有一个齿‘瘦’了些。”张景梅说,按照惯例测量一个齿轮的公法线时,只需对该齿轮齿部进行三至五次的取样测量,但她取样测量很多次也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后来,她灵机一动:是不是需要对每一个齿都进行测量?于是她便逐齿测量了10余次。果不其然,齿轮的公法线长度较标准多了三四根头发丝厚度的误差。
如此细小的误差,人们往往不会在意,可张景梅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足够的细心发现了问题所在,这让很多同事更敬佩她了。
“机械检查没有‘差不多’!”张景梅说。
最终,更换这些“问题齿轮”后,该批LY1100型拖拉机异响故障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