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机”下蛋 推广农机新技术
种过水稻的人都知道,插秧是个累死人的活。“一天最多插一亩,还得手脚特别利索的人。劳动强度大,两只腿泡在水里,经常被蚂蟥叮得血淋淋的,一天秧插下来,腰都直不起来。”涂发友深有体会地说。
2010年以来,涂发友利用国家对农民购置农机进行补贴的机会,先后筹资50万元,购置了旋耕机、拖拉机、收割机等6台农业机械,并兴建了水稻机械保养大棚,开始了养“机”下蛋,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新技术。
涂发友深深感到手工插秧劳动强度大,身为市人大代表的他呼吁市人大、市政府和农机部门引导稻区农民积极推广应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新技术,并在2010年市人大会议上提出了《在全市产稻区开展机械化育插秧新技术推广,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建议》议案,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专题议案办理现场会,涂发友在会上说:“在正阳县大林、皮店、陡沟3个乡镇1.73万公顷水稻产区,可以采取个人筹资、国家农机补贴、县财政倾斜的办法,引进一批先进的育插秧机,让农机科技示范户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最后扩大覆盖面。”
涂发友算了一笔细账,他说:“从近年开展机插秧情况来看,每亩每季可以增加产量40公斤~50公斤,按照现在的粮食价格计算,每亩年增加收人200元以上;同时,机械化育插秧比传统手工育秧每亩节省开支40元~50元。所以说,推广机械化育插秧,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灾害风险,提高劳动效率,提升产品品质,增加水稻产量。”会后,涂发友率先把自己承包的水稻示范田作为机械化育插秧示范点,很快得到市、县、镇农机推广部门的批准。2011 年2月,涂发友自筹资金3万多元,加上农机部门补贴的3万元,购置了一台插秧机,心甘情愿地为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普及作贡献。
借“机”生财 抱团致富创新业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涂发友在2010年组织全村200名青年民兵农机手成立了涂楼村水稻农机专业合作社,涂发友被社员选举为理事长。为打造水稻产业链条,他又创办了涂楼村稻米加工厂,添置了稻谷烘干机、粳米加工机等设备,并与社员签订种植优质粳稻回收合同,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粳稻生产,探索出“合作社+基地+加工厂+农机户”的经营模式。农机合作社积极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涂发友带领青年民兵农机手从育秧、翻耕、整田、插秧、植保、收割、运粮、加工等全程实行“一条龙”服务。
2011年,涂发友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农机操作维修技能培训后,很快掌握了机械化育秧插秧新技术。他多次邀请县、镇农机专家和农机工程师到田间指导,举办田间观摩会和育插秧技术培训班,组织全村青年民兵水稻专业户推广工厂化育秧,采取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植保、统一管理、统一收储、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的八统一模式,为全村稻农提供“农机保姆”式的服务,使合作社的新型农机成了社员的“便民机”、“生财机”。
该村贫困户涂劳动年逾七旬,是一位常年有病的半瘫痪老人,几年前儿子因病去世,儿媳外嫁他人,留下一个5岁的孙子在上小学,家里6亩地,平时收种都是亲戚忙完自家的活后才来帮一下工。2012年,他申请加入水稻农机合作社后,社里为他代种、代管、代收。每年稻谷收获后,拉到合作社粳米加工厂烘干后给涂老汉“存”入米厂,凭合作社粳米厂的“存折”可以去“取”香粳米。涂劳动高兴地说:“还是参加合作社好,既省力,又方便,还增加了收入。”
一人致富不算富,大家共富才能实现小康社会。涂发友在带领社员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让一户贫困乡亲掉队。对全村军烈属、残疾人和特困户,涂发友免费提供秧苗,负责机械插秧,免费机收入库。在他的示范帮扶下,大林镇已建3个水稻无公害生产基地,推广水稻全程农机化技术面积4万多亩,帮扶全镇兴建4家粳米加工厂,安置青年民兵在家门口就业100多人,生产的“金秋香”、“珍珠米”、“香粳米”等品牌大米远销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如今,年愈花甲的涂发友凭着33年扎根稻区的工匠精神,在希望的田野上演绎着一幕生财有“稻”、借“机”生财、抱团共富的乡村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