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秸秆是‘香饽饽’,产品供不应求,除供应江浙沪客户外,还销往安徽、湖北、福建等地,最远的通过火车运到了内蒙和西藏。”近日在江苏省盐城市可再生能源会议上,该市大丰区众鑫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沈琴介绍经验时说。
资料图
“偷”出的商机
办了家庭农场,规模大了,满田的秸秆却成了大问题。一时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他们只好花钱雇工将秸秆拢好集中堆放到田头。
几天后的一个早晨,有职工报告说田头堆放的秸秆被人“偷”了,原来是邻县的一家蘑菇生产企业收购秸秆,附近的农民顺手给卖了,教师出身的沈琴不由得眼前一亮,原来秸秆是有去处的,而且可以带来效益,再一打听,秸秆加工后不仅能用来长蘑菇,由于与进口牧草相比价格只是其几分之一,还是广大牛场羊场欢迎的替代饲料。于是,沈琴主动找到这家蘑菇厂签订了常年供货协议,供过几次货后才发现,靠家庭农场的这点秸秆是远远不够的,仅蘑菇厂每年就需上千吨,饲料秸秆的需求量则更大,沈琴隐隐感觉到,秸秆加工做好了可以由副业变成主业。
2014年春,正当沈琴他们在为完成合同任务到处寻找秸秆资源时,获悉大丰经济开发区农业区正在为秸秆处理犯难,便主动上门接下了任务,并注册成立了合作社专门从事秸秆收贮。签订协议时,看到沈琴是个女的,开发区的同志便撂下了话:开发区秸秆“双禁”工作是块硬骨头,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仅邻近县城,而且沈海高速和疏港航道穿境而过,全区的饮用水备用水源紧邻其农区。说白了是十几万双眼睛盯着,鼻子嗅着,领导关注,群众关心,言下之意是“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沈琴回答得也很干脆:要么不干,干就要干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