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县一位下岗女工自主创业成为“农机达人”,又从农机创客成长为“梅花女神”,就像绽放在正阳县产业集聚区第一机械制造园里一朵红梅花芬芳浓郁,暗香远溢……这是红梅花的风格,也是王红梅的性格。
今年48岁的王红梅,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是一名德高望重的教师,一生默默无闻、兢兢业业,授道解惑,他给女儿起名“红梅”,希望她今后能像梅花那样高傲,坚贞不屈。
1994年,王红梅进入正阳县车辆厂当了一名产业工人。从此,她与农机制造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红梅在车辆厂一做就是9年,她从最底层徒弟干起,先后当过车间钳工、电焊工、营销员、会计。无论干什么工种,她从不叫苦,不说累,不管在哪个岗位,她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刚进车间,王红梅迈着轻盈的步履,整天忙着在师傅们身后打转,人人都夸她这个美女徒弟“嘴甜心热爱钻研”。她却说:“俺师傅长、师傅短地叫你们,为的就是想尽快掌握农机制造的技巧。”她也对工友们说出真心话,“只有先做好徒弟,将来才能做好老板。”
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2003年,正阳县车辆厂因市场萧条,经营不善,濒临倒闭,厂里发不出工资,工人师傅们纷纷另谋生路。王红梅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经过认真思考并与家人协商后,毅然决定下岗自主创业。王红梅自己牵头,吸收部分员工入股注册资金1201万元,组建了“正阳县豫丰机械有限公司”,她也由一名下岗女工变成“农机达人”。
公司成立后,通过全体股东投票选举王红梅任董事长,她走马上任后,立即召开公司董事会,认真分析形势,制定规划,考察农机市场,招揽人才。为让公司早日投产,她横下一条心,拉下一张脸,走亲访友,东拼西借,筹措资金。为让下岗工人回来继续上班,她挨家挨户拜访老师傅,诚邀老工友。终于,她的诚心打动了老师傅,她的厚意感动了老工友。第一批农用双铧犁、铧式犁等农具产品生产出来后,为了寻找市场,她和丈夫一年365天,有一大半时间在外跑销售。王红梅为节省资金,饿了吃盒方便面,渴了喝口凉开水,累了席地而坐,困了和衣而卧。其中的困苦艰辛,只有王红梅自己知道。
2009年,刚刚有起色的正阳县豫丰机械有限公司又被小型农具市场逼到“断头路”。是继续创业还是半途而废打退堂鼓?王红梅通过市场调研后在公司董事会上一锤定音地说:“战火识英雄,逆境出创客。”结合正阳县是全国花生种植第一大县,每年种植花生150万亩以上的实际,王红梅在农机具供给侧改革上铁了心,非要杀出一条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路子来。2009年上半年,公司采取以出厂价格销售、不赚钱成本价销售和赊销等形式,硬是咬着牙把库存4000多万元的小型农机具全部“销”出厂,仅双铧犁产品就亏本100多万元。
“农机制造要有工匠精神,大胆创新,才能有中国制造和正阳制造。”2010年,王红梅把公司20多名有技术职称的能工巧匠组织起来,成立了正阳县豫丰机械研制开发大中型花生、玉米、红薯等全程机械化创新团队,重点把研制开发大型花生铺膜播种机、收获机、摘果机、玉米收获机、红薯挖掘机为主的机械作为创业创新牵引力,上与河南省农机科研院校“联姻”,下与付寨乡万帮农机合作社“对接”,研发出来的机械设备先在合作社农机户中试验示范后,再按“订单农机”生产销售,达到标准化生产,统一使用“金土地”牌商标,直接配送到农机户,形成“公司+农机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机户”的农机产业化经营新模式。
经过7年的艰苦磨砺,王红梅和她的团队,已经研制开发“金土地”牌系列产品30多个品种。目前,“金土地”牌系列产品中已有15个通过ISO9001认证,进入国家农机补贴目录。其中,花生收获机、花生起垄施肥覆膜、精量播种机、花生摘果机分别荣获国家技术专利和省、市农机科技成果二、三等奖。该公司研制生产的花生起垄精播机已连续5年被正阳县财政局、县农开办油料倍增计划项目采购推广。2012年,该公司被市、县评为“农机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王红梅也被选为正阳县政协第八届政协委员。
如今,王红梅创办的正阳县豫丰机械有限公司已投资8000万元扩大再生产。在县委、县政府、县政协和县工商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县产业集聚区建造一座农业机械制造园,成为工业园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饮水思源,富而扶贫。王红梅创业致富后,每年拿出“光彩助学”资金3万多元,帮助3名贫困大学生圆了大学梦,每年为全县5个贫困村50户贫困户让利赊销各种农机50台部,让利15万元;为精准脱贫、建设美丽乡村、小城镇建设、敬老院、农机制造工业园区建设等捐款捐机总价值60多万元。她先后被市、县授予“优秀慈善企业家”、“农机推广先进工作者”、“巾帼创业标兵”、“优秀政协委员”等荣誉称号。